互动媒体艺术(IMA)专业的期末秀成了上海纽约大学的传统节目之一,也是每年寒假前,教学楼里的完美收官之笔。你能欣赏、触摸到学生设计制作的能唱、会跳、闪耀光芒的作品,或是进入各种虚拟世界遨游。12月15日,两小时的秀场,同学们以各自力作展示一学期以来的所学技能与创意巧思,他们所学的课程相当前卫,诸如“新智能音乐”、“智能可穿戴设计”,以及“数字雕刻”等。
“我们的学生所经历的原型设计过程,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经常需要通过反复试验来解决问题,”上海纽约大学新媒体项目助理主任Matthew Belanger说,“同时,他们也需要通过观察、调查、研究、制作、和不断重复,来培养感悟能力、同理心、理解力以及各项技能。”
来看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
雨伞大提琴:Alexandru Grigoras
课程:新智能音乐(NIME)
“Umbrello是一种现代化乐器,灵感来自于大提琴。主要构件是雨伞和激光切割过的弓。表演者能用它演奏很多不同和弦,还能控制背景音中的风声、雨声和雷声。”
羊驼神之怒(羊驼版虚拟现实):Linda L.,Alexis T
课程:沉浸式体验设计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羊驼神之怒’,游戏前情提要是:你是唯一一只幸存的羊驼,羊驼之神把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伴都变成了宝石,所以你必须去拯救他们。在以往的虚拟现实体验中,用户需要用传送系统在虚拟世界中切换地点。这个虚拟现实体验的特别之处在于移动方法的运用。游戏过程中,用户只需摆动双臂,就可以向某个方向移动,类似于人们在走路或跑步时的动作。项目未来将做进一步改动,增加额外的动作控制器指令和无限的行走空间。”
安全袋:Cheryl Li、马海天
课程:智能可穿戴设计
“这个貌似普通的袋子里有一个隐藏按钮,可以切换到警报系统。一旦警报系统开启,袋子就会感知袋内物体的重量。如果袋子里的东西被拿走,报警器就会响起。当东西被放回去,袋子恢复到原来的重量时,警报才会停止。这只是一个设计原型,我们还会继续改进,减轻袋子的自重。”
崇明生活:Dylan Crow(制作人)、Persis Ke(编剧)、Valerie Wang(编剧)、Kacper Krasowiak(摄影师/视频编辑)、Sara Bruszt(音效设计)
课程:无人机叙事
《崇明生活》是一部纪录片,镜头故事追随心耕农园创始人侯雪英。2008年,她搬到崇明岛,开始建立生态农园。这部纪录片使用了大量无人机拍摄的素材。
Persis:“无人机让拍摄过程变得简单,可以深入一些难以抵达的区域收集素材和数据,比如到田野中央或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
Kacper:“这部纪录片看似是关于农业,其实讲的是侯雪英的事业旅程。她排除万难,坚持自己的想法,身体力行地推动着中国环保农场的发展。通过这门课,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纪录片的核心是讲一个好故事 。”
Sara:“我喜欢无人机驾驶技术层面的东西,以及无人机在拍摄方面的用途。即使是拍短片,也要用到很多设备和部件。与一个充满激情的团队一起工作,让我获益良多。”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模拟器:Ines Laoui
课程:智能可穿戴设计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是一种快速、不规则的心率,主要由压力或紧张引起。如果心脏上半部电击不当的话,情况会进一步恶化。因为我的生活经历一直以来都深受SVT的影响,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让人们体会一下这类患者的体验。项目通过产生震动进行模拟,人们能在胸腔左上方,也就是心脏的位置感受到。通过编码,先是规律的心跳,然后暂停,再以快速心跳结束,重复循环。为了让这个模拟设备适用于所有身形,我设计了一个带子绑住胸腔,可以通过搭扣调节松紧。将来,我还想为设备加入压力模拟。”
“隐形”:常若男
课程:新智能音乐(NIME)
“这门课以创意乐器的概念为基础。在这个作品里,我想表现出不同的肢体语言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与‘闻歌’才会‘起舞’的想法是反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