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哆来咪》到《雪绒花》, 总有一首歌能让你忘情歌唱。10月6日, 由上海纽约大学艺术助理教授汪洁参演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中文版,在上海大剧院首演。剧中,汪洁教授扮演女二号院长嬷嬷,并演唱经典曲目《越过群山》(Climb Ev’ry Mountain)。演出将持续至10月14日。
首场演出结束后,上海纽约大学《滙报》在后台与汪洁教授谈了谈她对院长嬷嬷一角的诠释,以及国际化大学教育中,艺术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问:您现在身兼演员和教授两个角色。本身的舞台和表演经历,是否能促进成为一名更好的音乐教学者?
这是当然的。如同医学领域,对音乐剧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来说,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最重要、最高效的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即舞台实践来获得。很多一手教学经验也是书本上学不来,找不到的,只有通过实践获得。比如如何把握与对手演员台词的节奏,只有在舞台上不断磨练,才能找到感觉。
问:您对所扮演的院长嬷嬷有什么样的角色诠释?
我扮演的院长嬷嬷和玛丽亚有一种很特别的关系,她是促成《音乐之声》这个故事的主因。 是院长嬷嬷帮助玛利亚找到梦想,踏上属于她自己的人生之旅。
在之前的电影版本中, 院长嬷嬷是一位年纪比较大的、慈祥的女性。而在中文版本中,院长嬷嬷是一位相对年轻的女性。 她和玛利亚有很多相似之处, 威严、睿智 ,又充满爱心,具有母性光辉。在演唱那首磅礴大气的《越过群山》(Climb Ev’ry Mountain)时,她不仅是在开导玛利亚,也是再一次探索自己的人生使命,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我眼中,院长嬷嬷是一位充满魅力、非常立体化的人物。
问: 《音乐之声》是个经典剧目,中文版的演出效果与大家熟悉的电影版相比,有什么特色和新意?
音乐剧是一种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也是对演员综合素质及能力要求最高的一种艺术形式。 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青年朋友开始喜爱音乐剧,尤其是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上海的音乐剧演出市场非常火爆, 但原创作品的艺术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学习阶段。
我认为,把经典百老汇音乐剧汉化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消除了语言不通这个最大障碍,让观众可以很好地理解故事,最大限度地拉近观众和这种舶来艺术形式之间的距离,也方便专业人士学习。
但汉化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绝不是简单地翻译。译者不仅要对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有深刻了解和理解,能精准翻译出每句话的意思,还要注意不同文化造成的语言表达差异;更重要的是,在翻译唱段时,译者要对声乐科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否则,翻译出来的唱词,演员唱起来会觉得不舒服,观众听了也觉得奇怪。
这次《音乐之声》的中文版翻译做得就非常好, 对我们这些去美国学习音乐剧归来的演员来说, 能用自己的母语来演音乐剧, 是一种极大的幸福与满足。
问:您认为,国际化大学教育中,艺术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有哪些?
除了美国,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等的高校,在引入通识教育的同时,都非常重视音乐艺术教育。这是因为:音乐中不论创作、表演、欣赏,都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而想像力是发现新事物、创造新事物的契机。
在音乐教学中,一首歌曲、一段独奏都可能给人带来灵感,伴随音乐发展出想像力与创造力。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能够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以及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音乐审美也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觉得,上海纽约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既具有科学思想,同时又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活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
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中文版,于10月6日至14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