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生活,好的教育?一群上纽人在粤南村落的体悟和追问

缘何启程

由广东中山市区出发,顺着坦洲快线,驶入桂南马溪村的乡间小路,穿过树影婆娑的香樟林,翠竹掩映、山水环绕之处,就是旗溪村了。从大湾区都市的熙来攘往,切换到五桂山下的“诗与远方”,不过30分钟车程。

这里是上海纽约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即将于明年秋季担任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的人类学学者张亮亮熟悉的地方。在杜克大学和剑桥大学接受了十年学术训练,关注转型期中国城乡逆向迁移和基层教育创新的她,2021年4月第一次去旗溪,就被打动了。

她记得初见村庄的样子——群山环抱,薄雾如带,耳边有雨声、鸟声、风吹竹林声,踩在潮湿的泥土上,空气中是香草的芬芳,感觉“生命很值得”

1

这几年,旗溪村名气越来越大。数十名有城市职业经验或海外留学背景的新村民搬了进来。每个人身上都有独一无二的故事,或因热爱乡土渴望归园田居,或因向往山野,想找回自身的感知力,或期待在城乡切换中找到新的生活思考,寄托新的生活理想。

身怀新知的他们带来了生态农场、自然教育工作室、设计工作室、插画工作室、民宿、书店、咖啡店……新的业态让一个户籍人口原本仅250人的隐匿村落,变得不一样。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村里因“香草生活节”热闹不已。有本地媒体评价说,“旗溪生态村走出了一条主打自然教育、艺术文创的文旅兴村道路”。

自然与人文、新村民与老村民、官方叙事与民间话语、现代与传统、主流与小众、入世与避世、故乡与他乡……这些充满张力的词语组合都能在旗溪找到丰富的注释,在人类学家的眼里,这就是极好的学术窗口和研究对象。

开放、安全、多元而紧密的场域也非常适合带学生来做田野调查,实践人类学里重要的方法论——民族志(ethnography)。

回到上海,张亮亮与倡导走出教室,带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上纽大社区参与式学习(CEL)办公室一拍即合。亮亮负责设计行程和学术内容,社区参与式学习项目主管钱春豪担任带队老师,几个月里,双方合作无间。

2023年春天,两人共同带领的旗溪生态村七日民族志考察之旅成行。村庄那头,社区伙伴杨向若作为不可或缺的在地协作者,正等候着他们的到来。 18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国家的上纽大学生,要去看看新老村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何并存于粤南村落,要带着一个颇有哲学味道的问题上路——在旗溪,什么是好的生活?

 

像人类学学者一样感受、观察和走入他者的世界

七天里,学生们在山林行走,在农场采摘,在手工作坊制皂、烤面包、做木工,走访创新学校,与村民圆桌讨论,举行月光下的即兴舞动读书会、晚圈分享会(Evening Sharing Circle)、与社区伙伴共创几十人的大地餐桌晚宴……行程结束时,他们要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能向公众展示的民族志作品。

亮亮说,这次旅程不以培养学生成为人类学家为目标,而是邀请他们像人类学者一样去感受、观察和走入他者的世界,“不仅调动你的思维,而是调动你的整个存在。你看到的、吃到的、闻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连接身体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道门,都是进入当地生活复杂系统的一个接口”。

2

参加田野调查的18名同学里,有一位粤籍华侨后代Sarah Yee(余文慧)。她在纽约出生长大,在纽约大学读护理专业。来上纽大进行海外学习,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参加这次行程,是为了寻根,去亲眼看看外婆和妈妈的故乡

虽然母语是英语,但Sarah能说广东话,性格内敛的她,靠着真诚和亲和,走进了老村民张大叔和他妹妹的生活。像认识很久似的,张大叔与这位来自纽约的小妮子讲述了他从童年到现在的经历,带她看他种的草药,请她品尝自家酿的蜂蜜。

Sarah说,她明白了一种更慢的,更有耐心的生活是什么感觉。张大叔的生活并不容易,但他在村里住了一辈子,不抱怨任何事情,似乎他的生活不需要那么多额外的东西。

这一周,Sarah大多数时候在安静地感受、倾听和陪伴。行程结束,她把张大叔对她讲述的故事做成了一本厚厚的手工画册。

3

亮亮有意营造一种“安全感”,在各种分享场合,表达是被鼓励的,沉默是被尊重的,大家可以用自己舒适的方式在那个当下与彼此联结。而真诚的人在有安全感的场域里一旦敞开自己,那种奔涌而出的能量是惊人的。

第五天圆桌对话的主题是“在旗溪,什么是好的生活”,六位在地伙伴与师生一起席地而坐,促膝而谈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身处的世界变化的感知。在这个由真诚和倾听承托的圈里,参与者渐渐从老师、协作者、嘉宾和学生的身份中滑落,回到一个个完整而鲜活的生命本身。

有人说起接饱受抑郁症困扰的母亲到村里与自己长住,母亲脸上多了笑容;有人忆起逝去的亲人,“如果我可以许个愿,我特别希望我妈妈还活着,她来到这里,应该会感觉很幸福”;有人展望不可知的未来,“之后几年,我的生活都会很不确定,但(我希望)那是我自己选择的路”……

两个多小时的分享,不断有笑声,不断有人落泪。亮亮说,鼓足勇气袒露脆弱的时候,真正值得个体关注和探求的本质问题才会浮现。在这种生成式的学习场域里,老师的角色不再是教授成型的知识,而是“感知学生的热情和需求,支持他们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提供方法论上的协助和过程中的陪伴”。

4

这也是塔塔喜欢的学习方式。社会学方向的上纽大学生塔塔当时临近毕业,正筹划着先去北京一家服务于家政女工的公益机构工作,未来继续攻读人类学专业。阅读经典文本,然后围坐讨论,自然是她早已习惯的学习形式,“但去到旗溪,大家有了那么多视觉、嗅觉和情绪上的感受后,学习的方式就变了。”

塔塔记得,在旗溪的每一节研讨会都是一场即兴的共创,从一块洛神酥开始展开人地关系、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之间张力的分析,用一张张便签在白板上拼贴出大家心目中的社区参与式民族志、构成它的过程、矛盾和多元价值所在,一起坐在地板上画出属于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法海报,师生一起去拥抱讨论过程中的“未知”。

打破常规的学习体验,那种“主动的、灵活的、大家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的样子”,是塔塔行程里难忘的一幕。而听到有新村民开学堂、办学校,将个人的理念变成有力的行动,进而为社区带去影响力的故事,更为塔塔未来的学术探索带来启发。这就是她在寻找的行动民族志的案例。

5

 

找到答案了吗?

人类学家通过建立人与人的关系,来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亮亮的研究和教学方式深受人类学家Marilyn Strathern(史翠珊)的影响。打动另一位成员温温的,正是在旗溪村里见识的和建立的,人与人的关系。

温温在上纽大读的是交互媒体艺术,她说,“在大自然的环境里,真诚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熟悉,没有什么社交焦虑,这跟在学校的社交环境不太一样。大家会一起做些疯狂的事,比如在有露珠的草地上打滚,围着跳桑巴舞,从早到晚在一起,吃很多顿饭、聊很多场天,无话不谈,谈得很深。这是环境催发出来的神奇的氛围。”

她最难忘临走前一天办的大地餐桌晚宴。很多新老村民来了,大家带着各自的食物,摆盘美得让人心醉,一张长长的桌子,就像吃百家饭一样。后来,狂风大作,大家冒着雨洗碗,几个国际生在雨里跳舞,耳边还有风铃声,“雨中的风铃和跳舞的女孩,特别像电影里的画面”……

6

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大家有答案了吗?

所有人都记得旗溪香草生活农场主理人小郝在分享会上的金句——好的生活,是你可以一直活下去,因为你没有其他更多的愿想;好的生活,是你可以随时死去,因为你已经活出了你想要活出的样子。

亮亮觉得,也许探索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去乡村探寻好的生活,这个议题本身,就是在扰动主流价值体系下,对美好生活的单一想象。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从小告诉我们,人要往高处走,往大城市走,往世界的‘中心’走,这种图景使人不自觉地被单一价值链条捆绑。”

她续说道,“我们带领学生去旗溪找寻好的生活,并不是要让他们觉得,好的生活只能在旗溪发生,而是邀请大家切身地观察和体会,不同的人在这个场域可以具体做什么,又会碰到什么样的挑战,进而促使大家反思: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回到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去创造好的生活?

种下乡村记忆的大学生回到城市以后,他们的生活改变了吗?

温温难以描述具体的不同,但这七天确像一颗投入意识中的石子,荡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并且在她离开乡村后,这种波动仍未停止。“像乔布斯那段经典的演讲里说的,把你生命中的点连起来,就成了你的线。我以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懂了”。

在上海纽约大学,同学们旗溪之旅的民族志作品被设计成了小型展览。当知道18名团员来自商学与金融、社会学、交互媒体艺术、计算机科学、护理等五花八门的专业方向时,好奇的人还是会问亮亮:带非人文社科背景的学生去做人类学研究,意义究竟何在?

这一趟回来,她的答案更肯定了——为了培养一种充满同理心和敏锐度的视角,一种走入他者世界的勇气,一种与其他生命和经验连接的能力。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在任何专业领域,这些都是无价的。

7
回到校园,继续与其他生命和经验连接——塔塔在旗溪民族志作品展开幕式上带领即兴舞动,师生和来参观展览的“洋泾·记忆家”咖啡馆的“老宝贝”们共舞

 

广告时间:再去一次旗溪

桂南学校,是2023年春季旗溪民族志之旅中,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站。

这所学校是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学校绝大部分孩子是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没有本地户籍,父母是从外地过来的打工者,家庭条件很普通。2022年,桂南学校60%的毕业生进入职业高中,35%的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5%的毕业生停止接受正规教育。

7

桂南学校吸引大家的其中一个理由是,他们的教育有许多创新的地方。比如,贯穿在每一天的日常艺术教育。学校里有五大工作室,90分钟课堂,30幅跟课程相关的优秀作品欣赏,老师讲授时间不许超过20分钟。老师上课有两条红线:一是不允许示范,二是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不允许动孩子的作品,哪怕说“这里红色好一些”“这条线往右更好”类似的话,都不可以。

在这样的大框架之下,孩子们从一年级到九年级,轮流在综合材料工作室、民间艺术工作室、民间美术工作室、综合绘画工作室进行创作,一个月一个工作室,一个学期刚好轮完。还有一个木工坊,是为了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而打造的。

你以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为了培养艺术家和精英人才?那就错了。

桂南学校的校训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点美好”。办学者希望为这个群体的孩子,在这个年纪,种下关于美的种子,让孩子们带着美去生活,不管未来迎接他们的生活考验是什么。

8
温温、雅淇和嘉音的民族志作品 《彳亍》

 

2024年1月6日至18日,在CEL办公室的支持下,张亮亮博士将通过一门体验设计工作坊(Experience Studio)课程再次带领学生前去旗溪考察。本次在实践中学习民族志田野调查的旅程,将聚焦乡村的民办教育——基层非公立学校如何提供适合流动儿童的“好教育”。

作为一门项目制社区参与式学习的课程,本次考察为期12天。完成课程要求者,可获得2个学分。除上海纽约大学学生外,符合语言能力和学术水平要求的国内外大学本科生均可以申请,择优录取。为保证学习质量,本期课程只设十个名额。

 

点击进入项目介绍和申请页面。更多详情,欢迎报名参加项目宣讲会(供校内同学参与)。

日期:2023年10月12日

时间:12:30pm - 2:00pm

地点:上海纽约大学前滩校园W629

报名方式:https://nyushanghai.campuslabs.com/engage/event/944361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