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文物活起来!记上纽大“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研讨会

热门游戏《原神》中,“璃月场景下,翘英庄的搭建,为什么最后决定用徽派建筑,而不是福建土楼?为什么选择皖南山水来营造意境?为什么用‘玉珏’作为核心文化意象?”

对《原神》设计过程好奇的人,有一连串问题想问。

这款目前全球收入最高的手游之一,曾在2021年斩获有“游戏界奥斯卡”之称的全球游戏大奖(The Game Awards)年度最佳移动游戏奖,成为首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原创IP,同时入选了2021至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2025年4月26日晚,上海纽约大学海泰楼报告厅里,《原神》开放世界美术负责人齐学辉,面对“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研讨会”的与会者和慕名而来的玩家,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原神》:中国元素与奇幻世界”的讲座。

他分享的核心内容, 是中国文化遗产如何嵌入电子游戏的构造语言。

这是学术会议的一场夜间活动,但台上台下的互动甚至比白天更热烈。会议的核心组织者之一,上海纽约大学艺术史副教授、全球中国学学科负责人、文化遗产数字化实验室主任左拉拉如此评价:“在数字世界中,《原神》以严谨的文化筛选、空间推演与美术创新,赋予中国元素以当代表达,使游戏成为文化传播与美学体验的桥梁。

张星晨是这场讲座的主持人,也是本次会议的另一位核心组织者。他在上海纽约大学担任交互媒体艺术学教学助理教授,曾长期在游戏行业工作,与齐学辉相识多年,这场讲座正是由他促成。

从台上望去,他注意到几位教授在听到齐学辉讲述具体设计细节时,神情格外专注,“若有所思”。

他感受到,这是一场双向启发:“大家在做比较。设计游戏和学术研究有相似之处,都是从问题入手,然后逐步推进,再寻找验证。”在他看来,两种视角的比较,贯穿了整场讲座,“学界和业界,在对照中催化”。

事实上,这场演讲并非“附带”的额外安排,而是本次会议精心策划的一部分。

 

1. 如何办一场开创性的会

“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研讨会于2025年4月25日至27日举行,为期三天,由上海纽约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实验室与环球亚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全球中国学与交互媒体艺术学科协办。核心组织者除了左拉拉与张星晨,还有全球中国学副教授、环球亚洲研究中心主任Lena Scheen(沈雷娜)。

会议安排紧凑而密集:3场主旨演讲,9场专题讨论,2场产业讲座与圆桌,2个快闪VR展览,3场实地考察,内容涵盖从学术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多个维度。

议程围绕文化遗产的数字记录、保护、展示与传播展开。第一天聚焦文物建档的数字化进程,第二、三天集中呈现了大量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中的应用案例。

从敦煌石窟到卡塔尔国家博物馆,从疍家文化到甲骨文字,研究对象既扎根于本土,又延展至全球视野。会议的叙事层次丰富,既有国家层面的宏大叙述,也不乏从个人出发的微观视角。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路珂在闭幕发言中说:“我享受这次会议,因为我见到了一些我前所未见的东西。”

参会的嘉宾和讲者既有来自包括上海纽约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等在内的高等院校,也有敦煌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昆山博物馆、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分会)、米哈游等文博单位与科技企业。

与会者的学科背景涵盖文化遗产、艺术史、考古、建筑、交互媒体艺术、人工智能、游戏设计等领域。

三天里,60余位参与演讲、展示与主持的知名学者、新生代研究者、业界实践者和专家,密集探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变革,组成了一个横跨人文、艺术、科技与游戏的跨学科、跨界别共创场。

两场快闪VR展览引人注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路珂带来了团队打磨十年的VR项目《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这是一次建立在严格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基础上的数字复原尝试,内容取材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余年的研究成果,细节之精确、出处之严谨,使其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学术含量最高”的文化遗产类VR数字展览。

1
开化寺快闪展现场

 

在上纽大,同学们与清华团队共同协作,在短短一天内完成了展览的布置与呈现。不少观众走出展厅后说:“这既是科研成果,也是一件艺术作品。”

2
开化寺快闪展策展团队集体照

 

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黄华青也带来了他们的大空间VR项目《上海1924:武康大楼百年历史沉浸展》。这是一个已进入商业运营的项目,在上纽大展出为期一天,也是该展览首次以中英文双语形式亮相。黄华青说:“很少有会议能营造出这样的场景,听完讲座之后,立刻就能走进展览现场去亲身体验。”

这样一场开创性的会议之所以能够实现,源于几位组织者对领域现状的敏锐洞察和推动决心。

左拉拉回忆,这两年在和西交利物浦、上海交大、清华等高校同行交流时,大家都意识到一个空白——文化与科技的交汇在快速发生,但国内却缺乏真正的学术场域去承接这类讨论,没有足够正式的平台发表成果,也没有共识框架去定位它。

“尤其是建筑、考古、美术史这些传统学科,在结合数字手段往虚拟方向转的时候,学术界其实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跨界的东西。”她说,“这些实践太新了,新到学术性在哪里、理论坐标在哪里、评价标准该如何建立,都还在酝酿之中。这正是学者需要花时间坐下来,跨学科地去讨论的内容。

她认为,数字遗产的发展注定要与新的设备、新的技术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这是邀请业界朋友加入会议的原因之一。“数字遗产的特殊性还在于,它需要结合学术研究和特别的展示手段,才能真正被体验和评估其魅力。”所以,两个快闪展来了,实地考察也安排上了。

会议能办成,正是得益于同行之间的共识、信任与联动。

左拉拉十分自豪,“我们很兴奋。因为,把研究、教学、展示、产业融合在一起,把教授、学生、从业者放在一个对话的现场,这在行业里是第一次。这样的规模、密度和话题的广度,此前从未有过。”

上纽大规模小巧,教授们都在临近的楼层办公,这也让会议策划和组织高效、灵动。“想找交互媒体艺术、计算机、全球中国学、城市规划的老师讨论,我都可以在五分钟内步行抵达。”左拉拉笑说。

4
左上:上纽大计算机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温江涛教授分享人工智能图像计算;右上:新加坡国立大学Hedren Sum Wai Yuan博士分享承德避暑山庄相关数字项目;左下:上纽大交互媒体艺术学艺术助理教授Jung Hyun Moon(左一)主持问答环节;右下:上纽大交互媒体艺术专业2025届本科生温蕙玮回答观众提问

 

2. 年轻人投身于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最大的活化

上纽大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参与前沿科研、与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你能通过观察我们本科生这次参会的程度,知道这不是一句口号。”张星晨说。

提供学术平台给本科生发表他们的研究,是办会的初衷之一,同样重要的是,学生需要看到可能性。 “同学们很想知道自己毕业了究竟能干嘛,高校、科研单位、文博机构、游戏公司……这些都是这次会议展示出来的已知的职业路径。”左拉拉介绍。

通过技术演示与案例分析,学生得以领略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全过程——从课堂教学到科研探索,再到最终进入产业实践与市场应用,形成一条贯穿教学、研究与产业转化的“完整链条”。

5
《原神》开放世界美术负责人齐学辉讲座现场

 

“这一过程,既是文化遗产的‘活化’,更在内容深度与体验质量上达到了兼具文化价值与商业潜力的最优平衡,我们常对学生说的‘要推动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就具象化了。”左拉拉说。

6
独立游戏《山海旅人》制作人魏新宇和主美马鸿哲的分享活动现场

 

三日会议,一共有四组、十名上纽大本科生走上讲台,讲演完毕,再与同主题报告的其他几位教授同台,一起接受观众的提问。

更多同学则活跃在会场之外——参与会务组织、策展执行、主视觉和海报设计、摄影摄像和实地考察导览,在亲身参与中,体验一个丰富、专业、没有繁文缛节的学术会议如何一步步组织起来。

7
在会场之外参与会议组织的上纽大同学

 

除上纽大之外,还有来自昆山杜克、西交利物浦、北大、哈工大(深圳)的本科生做学术报告。据统计,这次会议本硕博学生加起来的报告人数为29人,本科生人数达到19人,本科生发言者占总报告人数比例接近30%。这在以研究者为主的学术会议上,极为少见。

年轻人如此热情洋溢地投身于文化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最大的活化。”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联合负责人李志荣教授感到振奋。

李志荣是第一场主旨演讲嘉宾,并完整参加了三天的全部议程。作为中国文物数字化领域的顶尖专家,她所在的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深耕这一领域已超过20年,是中国文物数字化输出的代表性学术力量。

李志荣深有感触地说,“人类文化遗产的的保存和活化,是需要代代相续的工作。如果没有年轻人进来,大家都对这个事情没有兴趣,那这个领域岂不是死掉了?”

她在这次会上看到了“小孩们的天才”,觉得他们可以做很多“美好、有创造力的作品”,而且“自带天真和一往无前,无论男孩女孩,都特别可爱”。

毛秋驰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专业大五学生。她和同学胡嘉悦带来了题为《浮生之路:基于严肃游戏的疍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探索》的报告。她们分享的作品,是一款自研的3D互动游戏,玩家在游戏里可进入岭南水上族群——疍民的生活世界。

从红树林围护下的沙田湿地,到浮动渔船上的日常,再到最终“上岸”建起砖房的聚落,玩家将在操作任务与剧情推进中,了解一个失落中的族群文化。

这个项目的出发点,是为濒临消散的疍家文化寻找一种新的保护方式。“相比于静态记录和观看的传统方式,游戏,尤其是严肃游戏,可以通过互动机制,激活记忆、唤起理解。”毛秋驰说。

游戏的打磨过程持续了一年。制作中,她们实地走访了广州番禺和香港大澳渔村,观察疍家船居、水上建筑、聚落分布等空间形态,以建筑学生的视角去解读一个族群的生活智慧和空间逻辑。

她们的期待诗意又温暖,“希望通过游戏这一‘数字方舟’,让更多人听见那艘漂泊之船上的未尽之言。”

这是毛秋驰第一次参加正式的学术会议,也是第一次用英文完成学术汇报。会后,她在社交媒体上激动写下:“三天的会议让我发现,那些凭着兴趣牵引的项目和经历,好像都有所归处。能调动我热情和好奇的,是文化,也是遗产。如何用新形式更好地保存、活化和展示它们,将是我持续尝试回答的问题。”

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专业的大四学生谢雨晨,也是第一次勇闯学术会议。她与两位同学龚秋慈、曾好带来的是一个基于混合现实的项目:《帕丁顿的建筑冒险:AR中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探索》。

这个项目源自2024年秋季她们修的一门课程“混合现实与文化遗产”(Mixed Reality and Cultural Heritage),授课老师正是左拉拉与张星晨。在那门课上,她们强烈意识到,“混合现实”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种讲述历史、参与文化的新方式。

“上场之前真的很紧张,怕讲不好,怕丢学校的脸。”谢雨晨回忆。为此,她们与另一组上纽大学生互相评议、反复演练,心中谨记教授的提醒,“课堂报告你可以讲得很全面,但学术会议上你必须讲最亮的点,把时间用在最有信息量的地方,不然就会变成流水账。”勤奋如她们,最后的表现不负众望。

她听了十场学术报告,最大的感触是:技术是工具,真正让文化“活起来”的,还是内容本身。“再酷的展示,如果只有浅薄的表面,没有扎实的学术打底,是不行的。

张星晨也有类似体会。在交互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中,他看过太多形式先行的表达,但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领域里,他愈发确信,“不论你用AI、用VR、用什么好看的形式,最终还是要落到你到底讲了什么。

8
与会人员参观座落于上海杨浦的敦煌当代美术馆

 

3. 虚拟之路,通向何方

会议三天,人们看到了非凡的技术案例,也看到了技术无法企及之处。

即便浙大团队已在全国完成超过220项数字化项目,累计数据量超过500TB,李志荣依然深感,现实世界里那些微妙的质感和氛围,是“技术上付出再多千辛万苦,也难以复制的”。

“日月星辰、草木老屋、街巷小路,身边平常的事物都珍贵。因为你一旦要去再现它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有多不可能。”

她说,越沉浸数字世界,越觉得真实世界不可替代。

正因如此,这场会议并未将“数字化”视为全能解法,参会者们始终保持一份对技术的自省:数字技术是否可能放大已有的不平等?数据的安全性、公平性如何保障?

左拉拉说:“我们希望推动的是可负担、可携带、可持续的数字文化遗产方案,让更多人真正受益,而非制造新的壁垒。”在她眼里,这也许是这场会议的重要特征——不止一种宏大叙事,不一味追求高精尖,带着人文关怀。

李志荣与左拉拉的个人情谊,也让颇为严肃的学术会议增添了一层温度。

李志荣曾任教北大,是左拉拉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科时期的启蒙老师。从课堂到会场,两人再度相遇,是师生缘分的延续,也是学术理想的传承。

李志荣说,如今在一所年轻的中外合作大学里,看到学生成长为学者,并在新兴的交叉领域里立住自己的方向,她感到由衷欣慰。“上海纽约大学的中外学者抓住了这个时代文科发展的交叉切口。文化遗产,正是连接历史与当下、传统与未来的绝佳入口。”

9
李志荣教授做报告,左拉拉教授为老师做翻译

 

她也相信,像上海纽约大学这样的中外合办院校,天然具备连接本土与全球、融合多学科语境的潜力,也更适合探索“在技术充斥生活的今天,文科如何建立新的范式”。

10
清华大学周真如博士和中国美院陈志豪分享互动艺术装置《一川星悬》

 

4月25日,会议开幕式上,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历史学家衞周安教授代表校方的致辞,也提出了可与之呼应的思考。

她说,近来她常常被问到,AI时代,人文的角色是什么?她的回答坚定:只要我们还是人类,人文精神就永远至关重要。

作为从事中国历史研究逾50年的资深学者,衞周安接着发问——无论是历史遗迹的数字渲染,还是对过去某地的AR、VR想象,你们在做的事情令人惊叹。但,它们究竟会把我们引向何方?它们能如何提高我们的理解力?从这里,我们可以去往哪里?

李志荣的回应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在于珍视历史。

她认为,数字化的价值不在于营造一个完美的虚拟空间,而是要回到当下,用今天的技术手段,踏实地记录、补充与阐释历史。“数字化看似虚拟,但它同样可以做出扎实的工作。这些成果既服务于当代,也会积累下来,成为人类未来的一部分。

李路珂则认为,每一个作品都凝聚了青年学者的时间与智慧。那是相比资金与机器,更为珍贵的资源。这些努力最终会将我们带往何方,尚无定论,或许答案本身也并非最重要。她所希望的,是“每一段智慧的旅程,都能让学者朝着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更近一步”。

这也是左拉拉期待会议能够承载的意义。在她看来,这场会议无法一次性给出所有答案,但它已经成为一个起点,一个值得回到、愿意继续说下去、做下去的场域。

她相信,这样的空间,会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真正开始形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