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贡献,芭芭拉·爱德斯坦被人亲切地称为是“上海的媳妇”。近期,上海纽约大学艺术教授芭芭拉·爱德斯坦的故事和她与上海的情缘,被录入最新一卷《在上海的美国人》(第三卷)。该系列丛书收录了在上海工作生活的美国人的故事,他们也都是活跃在中美交往第一线的典型人物。
该书回顾了爱德斯坦教授的个人生活与艺术创作经历。她在洛杉矶长大,在那个时代,亚洲文化的痕迹在洛杉矶处处可寻。所以,她从小就受到亚洲文化的熏陶,并逐渐钟情以水、墨作为艺术创作材料。
从位于加州的克莱蒙研究生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后, 爱德斯坦教授来到纽约,并在这里遇到了她未来的丈夫——来自上海的访问艺术家张健君教授。
上海纽约大学的落成让两位教授回到上海,并继续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将中国与世界相连接。他们的艺术创作结合中西元素,包罗雕塑、摄影、影像、装置、水墨等多种形式。
来看本书关于爱德斯坦教授的章节摘选:
在第一次中国之旅(注:1997年)中,芭芭拉不仅到了上海,还和张健君一起游览了杭州、苏州等地,还乘火车北上,先后游览了洛阳、西安,最后才返回上海。旅行归来时,芭芭拉还意犹未尽,但她知道以后会有很多机会继续深入探访这片土地,不断从中汲取灵感。
每次旅行,芭芭拉都要带上自己的相机和画簿。在那次中国之旅中,芭芭拉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每到一处,如果有所感悟,必用笔记下自己看到的事物和景致。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畔的古树让她印象特别深刻。她以这些树为题材,创作了一组7英尺高的水墨画。“我喜欢用墨作画。从小时候起,墨就是我最钟爱的绘画材料。”芭芭拉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凭感觉描绘的西湖古树和中国传统的工笔白描画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返回纽约之后,芭芭拉的作品在中国得到了青睐。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期间,芭芭拉举办了自己在中国的第一个个展。2001年,芭芭拉还受邀参加了杭州第二届西湖国际雕塑展;她的雕塑作品《自然之泉:杭州西湖》是自宋代起第一座被选择放到西湖中的人工艺术品。这座大型铜管雕塑作品的灵感正是来源于西湖畔古老的柳树。西湖水通过一个装置被导入雕塑,水再沿着细细的铜管流出,倾泻的水柱仿佛柳树枝条轻抚水面,重新注入西湖。“我的作品通常都是和周围环境相关的。每次受邀创作大型户外雕塑,我都会到现场走走,看看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有哪些特色,想办法把自己的感受通过雕塑作品表现出来。创作雕塑时,我常使用水这一元素,但不是简单地做一个喷泉,而是让水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流水可以成为点睛之笔,赋予雕塑鲜活的生命。”
芭芭拉创作的另一个雕塑作品《自然之泉:和声》,同样堪称水和植物元素的完美融合。这座雕塑现在矗立在静安雕塑公园里,位于公园的东北角(北京路和石门路交叉口附近)。“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静安雕塑公园举办了第一届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一个由政府部门和艺术评论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参展雕塑的甄选工作。我的参展作品是一座5米高的雕塑,作品由青铜铸造与紫铜管缠绕组合而成,水从高耸的铜管中涓流而下,落人底部的水池;青铜铸造的雕塑仿佛一片柳叶,缠绕的铜管就像盘根错节的藤蔓。”这些造型都是基于芭芭拉在那里看到的一草一木带来的灵感。一些参展作品是临时性的,而芭芭拉的作品则被公园永久保存下来了。公园里的保安每次看到芭芭拉来,总会兴奋地告诉游客,这座雕塑是她的作品。
作品安装完毕,准备揭幕时,周围早已围了一大圈好奇的居民,他们都想第一时间一睹雕塑真容。芭芭拉说:“附近很多居民经常来公园里跳舞、遛狗。我们调试水流时,吸引了一大群人围观。他们中有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他们非常喜欢我的雕塑,也很高兴这座雕塑能在‘他们’的公园里‘安家落户’。艺术家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作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听到他们说喜欢我的作品时,我真的是既高兴又自豪。”
在芭芭拉看来,城市居民,尤其是居住在高密度的市中心的居民,日渐与自然疏远。“通过运用现场环境中的自然元素,比如藤蔓、树木、叶子、流水,再结合铜管等人造材料,以雕塑的形式抽象地表现出来,赋予其艺术美感,我希望借助艺术的语言,将我们所处的工业世界与大自然连接起来。”
-------
点击链接了解爱德斯坦教授的故事;或读《在上海的美国人》相关章节的英文摘选,以及中文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