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学期,在丹麦全球知名玩具制造厂商乐高集团(LEGO Group)的支持下,上海纽约大学在其交互媒体艺术(IMA)工作室举办了第三届乐高“游戏制作马拉松”(Game Jam)。本届大赛是受疫情影响以来的首场线下比赛,吸引了来自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和上纽大超6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赛,大家同台竞技,争夺优胜。
本次比赛要求选手以“重构”(rebuild)为主题,于48小时内在视频游戏设计平台Unity上用乐高模块设计出电子游戏。
比赛开场以乐高集团员工入职时的传统训练作为开场。每两名学生分到六块乐高积木,他们需要在一分钟内建成鸭子模型。这场训练告诉大家,创新和游戏的方式都不止一种。
乐高集团中国区副总裁Judy Zhu探讨了游戏的重要作用。读大学时,她曾在闲暇之余玩电脑游戏,“打游戏能让压力得到释放,还能让我们结交朋友。”她说,“多年后参加同学聚会时,我们可能记不清毕业论文都写了什么,但一定会记得那段‘并肩’打游戏的日子。”
Judy Zhu指出,乐高的发展史已近百年,现在需要数字化转型。短短三年内,乐高集团的数字化团队已扩大到80人,而她的团队以中国市场为重心。她鼓励参加本届大赛的同学们培养创造性思维,寻求合作的新机会。“我们希望可以和大家一道,相互激发出彼此的潜能。”
本次大赛的组织者、交互媒体艺术学教学指导教师张星晨表示,此类比赛让学生们可以掌握课堂上学不到的技能。“学生们不仅得到了打磨专业技能、协同合作的机会,还可以在高压环境下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他说,“我们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将新点子付诸实践,在犯错中成长。”
张星晨老师还说道,通常西方家庭会有周五游戏之夜,但一般中国家庭并不鼓励孩子玩电子游戏,但其实这会限制学生的数字设计视野。他希望拓宽学生的游戏体验,期待中国学生能够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一样有同样的游戏水平。因为中国学生也许从课堂上学习了许多计算的知识,但并一定知道如何探索和引导人类的体验,游戏是一个好的工具。
参赛学生结成小组,一组最多五人,每人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数字媒体技术(交互媒体艺术)专业学生Mingway Lee在组内担任“艺术家”。她谈到团队时表示,“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也都很有想法。能拥有这样好的合作经历,我真的很幸运。”
Lee的团队设计的游戏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为卡夫卡的《变形记》创造了一个另类结局。她认为,将文学、艺术和电脑游戏结合起来的想法,实在是很酷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专业大一新生Gankhulug Bayaraa在组内担任“设计师”。使用过3D建模和增强现实却没用过Unity的他,视本次大赛为挑战自我的好机会,想要做些感兴趣的事。身为组内唯一的国际学生,语言成了Bayaraa的一大阻碍。他很感谢中国队友们的热心帮助,在大家的支持下,他掌握了Unity,解决了设计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他看来,一眨眼的功夫,两天的赛期就结束了。
上纽大举办“游戏制作马拉松”意在激发学生对游戏设计的兴趣。Bayaraa期待看到奖项花落谁家,也认为比赛带给自己的最大收获莫过于这段经历本身,其间,他结识了新的朋友,提升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受此启发,他决定在暑期积累更多设计电脑游戏的经验。Lee在比赛结束后表示,她希望参加视频游戏设计的课程,了解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
这也是教学指导教师张星晨期望看到的结果。“‘游戏制作马拉松’让学生拥有和同校同学、其他大学的学生、业内专业人士,以及潜在雇主的合作机会。”他说,“这对学生个人及其职业发展都能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强烈建议每一位志在游戏行业或相关领域的学生参加这个比赛。”Judy Zhu还鼓励参赛学生在未来寻找更多类似的机会锻炼自己。
乐高集团已在颁奖典礼上宣布了三名获奖者,更有部分同学将获得了在乐高集团中国区数字化团队实习的宝贵机会。
获奖者:
一等奖:After Havoc
二等奖:Re Metamorphosis
三等奖:Christma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