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通识教育

2017年3月17日

3月10日至11日,上海纽约大学举办了首届“全球背景下支持通识教育研讨会”,探讨大学通识教育在不断变化的全球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研讨会的举行,凸显了上海纽约大学对推动创新及培育审辩式思维这一使命的坚持。

 

研讨会由上海纽约大学学术英语项目举办。高校领导、教育研究人员、教育媒体代表齐聚,与会人士包括《高等教育纪事报》资深记者Karin Fischer、威廉与玛丽学院副教授James Barber,一共发表了四场引人思考的演讲。

 

四次小组讨论探讨了包括课程设计、写作与演讲要素、通识教育与专业领域的关系,以及通识教育对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重要性等方方面面。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致欢迎辞,常务副校长雷蒙做了开场发言。他表示,精心设计的通识教育模式,应该让学生具备不同类别的创造力,例如有针对性的创造力和自发的创造力。

 

上海纽约大学学术英语项目副主任Brandon Conlon说,通识教育模式在美国遇到挑战,与此同时,又被引入美国之外的非传统环境中,这一现实,值得深究。

 

“上海纽约大学就是其中一个例子,”Conlon说,“研讨会希望厘清的一点是,通识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几个专业打包在一起’,而是通过教育,探索终身适用的价值观,并在此过程中,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需要大学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努力,打通核心课程及各专业领域之间的界限,并加强彼此的联系。”

 

研讨会由“纽约大学教务长全球研究项目”赞助,吸引了约一百名与会者,包括纽约大学、纽约大学阿布扎比的教师、工作人员,以及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昆山杜克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密涅瓦大学(Minerva Schools)、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兴伟学院等各大院校的高等教育专家。

 

香港大学Gerard Postiglione教授在主旨演讲中说道,他一直密切观察中国对独特的、可输出的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尽管经济全球化让中国高校与西方大学的模式逐渐趋同,并表现出对通识教育的强烈兴趣,但同时,中国也在设计符合世界新秩序的新模式。”

 

3月12日,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衞周安为研讨会做了总结发言,鼓励展开研究合作及发展跨学科的团队合作教学。

 

衞周安说,“教育的视野不应太多局限,应该为同学们打开一扇充满无限可能的大门,与志趣不同的人沟通交流。好的教师团队,应该有能力超越自身专业领域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