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保新实践:上纽大开展“地球月”主题系列活动

beekeeping-earth day banner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共同守护地球的未来,成了刻不容缓的主题。

今年,上海纽约大学在“世界地球月”(Earth Month)举办系列活动,呼吁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积跬步以至千里,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成为日常习惯。

上海纽约大学历史学助理教授Erica Mukherjee在参与系列活动后表示,“这些活动反映了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现状。全球范围内台风和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促使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

wang jiuliang
电影导演王久良(中)讨论了其电影产生的影响

 

在为期一周的环保主题活动“绿色周”(Green Week)中,“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PS)指导教师Edad Mercier博士组织了与环境有关的研讨会,并放映了王久良导演的两部纪录片作品。

放映结束后,导演王久良与制片人陈玲珍同上纽大的三位学者——交互媒体艺术副教授Marcela Godoy、历史学助理教授Erica Mukherjee、环境学助理教授李逸飞展开圆桌对谈。

王久良表示,他希望通过影片传递的是,“物尽其用,珍惜并感恩身边每一件物品,这就是在为保护地球迈出的重要一步”。

华东师范大学车越教授围绕社会生态实践与上海垃圾分类发展,展开讲座。车越教授系统回顾了上海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强调在社区组织和公益机构的协同配合下,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推行的垃圾分类体系是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mary evelyn tucker and john grim
Mary Evelyn Tucker(左)与John Grim(右)讨论他们的电影作品

 

上纽大“包容性生态共同体”(Inclusive Ecology Collective)发起的“思与行”系列活动(Think-and-Act Series),引导师生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张亮亮作为活动发起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参与者建立全球生态视角,在认识人类发展历程的同时,播种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我希望能通过宇宙演化的宏大叙事,启发人们重新思考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培养对人类及万物互联共生的深刻认知。”

Yao Songqiao speaking
姚松乔(左三)分享个人经历

 

在艾美奖纪录片《宇宙之旅》(Journey of the Universe)放映结束后,耶鲁宗教与生态论坛联合主任、电影人Mary Evelyn Tucker和John Grim与现场观众展开了深入交流。

Tucker表示,“我们愿与探索前路的年轻人展开代际对话,让年轻一代真正感受到:我们都是地球共同体的一员。”

everwear garment
上纽大2028届学生Tiri Nhawu的艺术装置作品,聚焦快时尚产业带来的废弃物问题

 

自然教育机构“野声”(WildBound)创始人姚松乔在系列活动中,以代际与跨文化合作为基础,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生态愿景。她通过亲身经历,分享了具有引领性的全球生态修复实践,从北极到南极的科考探索,到在东南亚为建筑师与城市空间营造者开展的生态修复设计培训。

“生态修复的本质是内在转变——从设计终端产品转向培育生命系统。这需要我们保持觉知与同理心,建立与自我、他人及周围世界更深层的联结。”

张亮亮希望,这些活动能帮助大家放慢脚步,在生活中培养环保意识。“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人际联结而非消费行为。购物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件东西我真的需要吗?”

在“地球月”活动中,上纽大前滩校园展出了一系列以“减少消费”为主题的学生艺术作品。其中,交互媒体艺术画廊(IMA Gallery)的装置作品“EverWear Garment”(编者注:永续衣橱)引发关注。该作品通过探讨现代消费模式,提倡极简主义时尚的可持续生活理念。2028届学生Tiri Nhawu创作的可变形服饰设计,创新性地采用可调节结构,既满足了穿着者的个性化需求,又有效避免了时尚浪费问题。

“我设计的服装就像自然界的生命一样,”她解释道,“能够自我调节、适应环境变化,既减少资源浪费,又能实现可持续的个性表达。”

Marco Sentinelli (center left) and Hideko Mitani Shen ’26 (center right) inspect a bee colony at Urban Bees Shanghai’s apiary
上海城市养蜂场的养蜂基地里,Marco Sentinelli(左二)与上纽大2026届学生Hideko Mitani Shen(右二)正在检查蜂群状况

 

“亲近自然”是本次系列活动的另一主题。上纽大社区参与式学习(CEL)办公室和交互媒体艺术项目联合举办了工作坊,组织师生员工实地参访城市养蜂基地,探讨蜜蜂种群对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蜜蜂是生态系统的无名英雄,它们的命运与人类息息相关,”养蜂人、上海城市养蜂组织(Urban Beekeeping Shanghai,简称UBS)创始人Marco Sentinelli向师生们讲解道,“蜜蜂数量的持续减少折射出地球生态的脆弱性。学习如何保护它们,正是我们推动更多人共同行动、共建健康地球的第一步。”

“地球日”当天,纽约大学纽约校园举办了“中美气候与健康合作”杰出讲座系列的首场活动,特邀著名环保专家、作家Bill McKibben担任主讲嘉宾。这场活动由纽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上海纽约大学联合主办。该系列讲座将于来年春季在上纽大继续举办。

作为明年系列讲座的组委会成员,环境学助理教授李逸飞表示,“中美两国应携手应对气候危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等全球性挑战,这关乎人类的未来发展。纽约大学这一系列讲座为建立互信、增进理解、促进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这正是当前国际社会最迫切需要的。”

在“地球月”系列活动中,多个互动体验工作坊让参与者亲身践行环保理念。其中,院长基金公益服务项目(DSC)开设的手工皂制作与绿植栽培工作坊备受青睐;同期举办的纯素烘焙坊则通过健康美食传递可持续生活方式。

在“地球月”系列活动收官之际,上纽大Student Government环境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携手“绿色上海”组织,于前滩校园中庭成功举办“绿色市集”(Green Fair)。活动现场设有20余个特色摊位,涵盖环保生活用品、可持续食品等品类,同时配以现场音乐表演和二手交易专区,将环保理念融入轻松愉悦的互动体验中。

2025届毕业生何佩珺是“绿色上海”社团负责人,谈到本次系列活动,她深有感触。“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展现了集体行动的价值。可持续发展不是特定群体的责任,它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都密不可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主动将环保理念融入教学科研和日常行为。我们期待可持续发展能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限于特定时段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