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上海街头出现了一群特别的人。他们带“团”穿梭于大街小巷,有人讲解风土人情,有人介绍建筑历史,举手投足间透着专业范儿,乍看就像是正在市区一日游的旅行团。
他们是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正在进行的导览是两门课的期末作业——交互媒体与商学艺术副教授蒋昀的“体验工作坊:食物的故事”(Experience Studio: Food Stories),以及全球中国学副教授、环球亚洲研究中心主任Lena Scheen(沈雷娜)的“全球联结之上海篇”(Global Connection: Shanghai)。
这种学习方式,与众不同:学生们不用考试或写论文,而是直接走上街头,将整个学期对上海历史、人文、饮食、建筑等内容的调研成果,化为一段段实地导览。边走边讲,既是对知识的回顾,也是与城市的再次连接。
两门课程采用的实践型评估方式,让学生走出被动听课的传统课堂。教师通过“体验-反思-重构-实践”的循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先实地体验,再反思总结,继而重构认知框架,最后将知识运用于新的实践。蒋昀教授表示,课程特意将调研扎根于上海,希望“培养学生对这座城市的深层认知”。“我希望学生与这座城市建立起更深刻的联结,而非只停留在表面印象。”
在蒋教授的课程中,学生们设计了融合美食、文化与历史的城市导览路线,带大家深入上海的历史街区,探索一餐一食背后的文化脉络。
这些导览以叙事为核心。学生们不只复述历史,更要将自己的研究融入一段段情感充沛的讲述,带观众走进真实的城市空间。整个学期,他们不断打磨路线和讲解,最终迎来“实战考核”——为前来参加上纽国际学生“录取学生周”(Admitted Student Weekend)的学生们当一回“城市向导”。

上纽2025届学生Jackie Huang和Lulu Fang带同学们走访龙华寺,探索素食与佛教信仰的关联。Lulu Fang认为“这次导览”让她“对龙华寺和佛教习俗有了更多了解”。“这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学会分享和接纳差异。”Jackie Huang在筹备导览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佛教信仰和素食习惯有了更深了解。“原来这样的生活方式,需要如此坚定的信念与持续的修行。”
学生们共设计了五条路线。其中,他们带参与者走过南京路,探寻北方人定居上海后对当地饮食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通过寻访上海首家咖啡馆,追溯中国咖啡贸易的发展历史。


在Scheen教授的课上,学生们围绕上海的一栋建筑,展开深入研究,并聚焦建筑保护议题,思考在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老建筑及其特色。
三组学生按建筑的主题和地理分布,为前来参加“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研讨会”的嘉宾们带来别开生面的导览,讲述这些建筑的前世今生。
Scheen教授表示,这些导览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转化,也是知识共享的实践,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研究建筑的独特价值。“在为别人讲解的过程中,也让同学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课题的意义。”
2025届学生张晨阳来自北京,上课期间围绕中国银行大楼展开研究,并带来外滩导览。回顾这段经历,他感慨道,这门课拓展了他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在上海研习中国历史文化,让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更加清晰——既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也看懂了中国的发展之路。”

2025届学生Swechha Karn在设计导览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上海这座城市。“课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我们探寻每处地标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对武康大楼和豫园等标志性建筑的深入研究,让她不禁感慨,“上海的魅力绝不仅是打卡照片里那些精致的外立面。”
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周智秋参与了部分导览,学生们展现的热情、专业知识储备及精心设计的路线,都令他印象深刻。“每个地标建筑背后都有如此多层次的奥秘。作为老师,我也在思考:如何带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身边的文化积淀。”
对蒋教授和Scheen教授来说,将城市导览融入课程,是将“体验式学习”融入教学的有效尝试,更是教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坚持实践教学,因为真正的学习应该被体验和感知。”蒋教授表示,“当学生从‘倾听者’变成‘讲述者’,学习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