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2019届校友Ho Bin Kim:成为作家是一场冒险

Ho Bin Kim自小在日本、韩国、美国长大,2019年从上海纽约大学毕业时,主修世界史(全球中国学),辅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和金融学。如今的他是作家,也是视觉艺术家。他已拥有六部虚构和纪实作品,由英国的文学经纪人代理。同时,他还在探索视觉和行为艺术装置等创作媒介。

去年,Kim加入韩国光州的一家专注于数字艺术的新型视觉艺术中心——光州媒体艺术平台(G.MAP Korea),成为驻留艺术家。今年,他在上海加入了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家驻留项目

在他看来,这趟始于上纽大的创作之旅充满了无限可能,不被定义。

 


今年,Kim(中)在上海加入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家驻留项目期间,在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举办了临时展览

 

你主要从事什么类型的写作?

有一些是自传,比如写自己的写作,后现代风格非常明显。还有一些是虚构的故事。但总的来说,我写的小说都有点哲学意味,探讨生命有何意义、苦苦追寻明知永不可达的目标是为何,等等。这属于荒诞主义的范畴,是本质主义的分支。荒诞主义大概就是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点像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地推石上山,过着周而复始但徒劳无功的生活。

 

这条路是不是很难走?

我从小就爱看书,不过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写书。我读过的书,不管是老书还是新书,通常作者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白人男性。

高中时,我写了几年个人博客上。到上纽大后,我尝试向文学经纪公司投稿,结果全被退回,无一例外。

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家公司的回信。这家公司曾签约过不少我十分仰慕的作家,以我当时的水平,能收到他们伸来的橄榄枝,已经很不可思议了。他们能抽出几秒钟看我的作品,让我对自己的文笔又有了信心,心想或许我写得也没想象中那么糟糕。不过他们并没有马上和我签约,我们来来回回花了一年时间打磨作品。直到有一天,他们说,通个话吧。就这样,我们签约了。

 


2017年,Kim来到西交利物浦大学,与中国其他高校的学生会干部一起,参加大会并发表演讲

 

你在本科所学的专业和写作似乎关联不大,所以在上纽大的求学经历对写作有何影响?

我在上纽大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曾影响我。乔布斯说:“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回头看时,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所以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事,将在未来的生命中串联成篇。”我读大学时,真的不知道那时碰到的人和事究竟会在人生道路上扮演什么角色,而最终让我走上了作家之路。 

 


2016年的迎新周中,Kim(后左)任迎新大使(OA),为新生表演节目

 

你从写作中学会了什么?

写作可以成为一场冒险。虽然我每天都在写,也对写作充满热忱,但仍心存敬畏,因为我不确定笔下文墨终究会走向何方。

我认为最好的作品是坦诚、真实的表达。为此,你必须深入探寻自己的内心,去打开你并不想去打开的门。打开心门,并不断向自己追问,这个过程还是挺吓人的。有时你会发现些什么,捕捉到一些枝节,得出与你相信的一切相矛盾的结论。这些新发现可能会推翻你对自己的定义和标签。这时候,就当从头开始,不破不立。写作就是不断深挖、突破界限的过程。

 

对年轻时的自己,或是同样想从事创意职业的学弟学妹们有何建议?

不要害怕失败,尽管去试。对失败的恐惧,会阻碍你了解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只有经历了失败,才能认清自己。其实这挺矛盾的,为了“找到”自己,要先“迷失”自己。

象牙塔就像个泡泡,在这里,我们能尽情尝试、不怕失败。毕业后,周遭的期望压在身上,虽有心逆流而上,现实却更加骨感。不过,真的不要害怕尝试新事物。这世上有太多的未知,只有不断尝试,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我会继续在世界各地参加艺术家驻留项目,兼顾写作、办展和生活。人生有且仅有一次的青春,我不想随意挥霍。趁着年轻,在这个“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的年纪,我要尽情工作,也要放肆玩耍,多看看这个世界。

我现在的生活主要依靠艺术家驻留项目和津贴的支持,所以连明年会在哪里,我都不太清楚。但话说回来,如果在现阶段,就过上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反而会让我恐惧。我希望,在遥远的将来,不论何时,我都能继续写我想写的故事,去我想去的地方,创作我想创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