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毕业生Celia Forster:从多元视角审视教育技术

上海纽约大学大四学生Celia Forster来自美国华盛顿州斯诺霍米什。中学时代,她与一位中国笔友相识,书信往来中,Forster对普通话的兴趣渐增。高中时修读的中文课,是她学习中文的起点。

自那时起,Forster从未停止过精进中文的步伐,与笔友的友谊也延续至今。今年,Forster考取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五级证书,她的中文学习旅程添上一笔新的里程碑。

一直以来,Forster都沉醉于语言的魅力。对她而言,来中国读大学、辅修中文,是顺理成章的决定。“上海纽约大学可以说是最佳选择,我能一边学中文,一边研修中国视角下的社会科学、心理学和交互媒体艺术。”今年秋季,Forster将前往哈佛大学深造,攻读教育研究生院的学习设计、创新和技术(LDIT)专业的硕士学位。

 

celia interacts with local chinese community through crafts and outreach programs
左:Forster参加中国书法活动,了解社区和文化
右:Forster参加上纽大“大哥哥大姐姐社区陪伴”项目,与结成对子的小朋友一起探索校园

 

在上纽大社区参与式学习办公室(CEL)举办的活动中,总能看到Forster积极的身影。今年,她加入“大哥哥大姐姐社区陪伴”项目(Big Brothers Big Sisters),与外地来沪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结成了对子。每隔几周,两人就约一次饭,在前滩校园里漫步。Forster说:“尽管我俩之间可能存在‘代沟’,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通过说中文,也了解了小朋友的成长经历。即便项目结束,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

被问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事时,Forster的答案是不同观点的碰撞。“有时候,整间教室里就我一个美国人。大家各持己见、各抒己见,多元的声音围绕着我。如果留在美国求学,我或许永远无法体验到这样的学术环境。”

按照学校的规定,Forster在大一时与中国同学成为了室友。回看宿舍生活,她觉得“这正是文化交流的要义”。“从一开始,我便体悟到了上纽大精神的真谛。”

 

celia and her sophomore roommate
Forster(左)和室友路书畅。两人在“毕业典礼88天倒计时”活动上合影留念

 

celia teaching kids with Stepping Stones program and also playing for the women's soccer team
左:Forster在课程学习期间,到上海非营利性公益组织“铺路石”辅导幼儿英语
右:Forster加入上纽大女子足球队,在绿荫球场挥洒汗水

 

Forster主修交互媒体艺术和世界史(社会科学)心理学方向,目前正忙于两个毕业设计项目,课题涉及她在心理学、中文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学术兴趣,探究的是中国正流行的线上自习室等非正式数字学习社区现象。

在世界史(社会科学)专业的毕设项目中,Forster设计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希望“探索线上自习室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拖延习惯的影响”。

她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30名中国学生进入腾讯会议在线会议室的平台学习,并观察他们的学习效果是否有变化。“人们选择这些平台是因为这里有一种‘纪律’,反而感觉更轻松。亲身体验这种学术体系的运作方式,有助于我理解与文化嵌入有关的概念。”

Forster的中文能力让她能在毕设项目里顺利进行研究和采访,从更细微的角度加深对课题的认知。

Forster的IMA毕设项目主要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索——人们知道自己被“监视”时,效率是否会提高。她希望“从新媒体的角度研究这类自习室对中国新兴媒体格局的作用”。Forster利用单向透视玻璃搭建了一个原尺寸书房,采用开源的微控制器平台Arduino进行实验,并制作了键盘原型以检测用户的手部动作、工作效率和注意力。这一全屋单向镜装置将在IMA期末秀中展出,她为此投入了大量心血。“与考试不同,这件作品会具像化地呈现我的努力,这让我兴奋不已。”

 

Celia in Abu Dhabi and Celia presenting research at the undergrad symposium
左:Forster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园交流学习
右:2023年秋,Forster参与本科生科研专题讨论会

 

Forster曾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园进行海外交流学习。在那里,受政治学教授Nancy Gleason的“教育的未来”课(Future of Education)的启发,她完成了上纽大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DURF),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中国高等教育的课题研究,探讨如何在对文化负责的情况下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以此为工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走进课堂,人们一直在争论它是否会降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Forster说,“在西方世界,人们常常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学生缺乏这项能力。而我想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打破刻板印象。”

阅读大量文献后,她发现,在评估不同语言背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时,往往缺乏文化敏感性。“如果用英语评估,测试结果更多反映的是学生的语言能力,而非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才导致了上述结果。”

 

celia's nyu shanghai senior portrait

 

今年秋天,Forster将前往哈佛大学,在语言、教育和技术领域继续探索。在那里,她将充分运用所学,创造包容性学习材料和体验,在教育媒体和技术、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深耕下去。

“确保评估和课程能更好地满足不同语言及教育背景学生的需求,已成为我的研究兴趣。”她说,“这一主题新颖、充满变化,与日常息息相关,对我非常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