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毕业生李响——打破藩篱

2018年6月 1日

刚刚毕业的2018届世界史(社会科学)专业的李响,大四在柏林海外学习时,在当地难民营进行志愿服务。这一经历,让她认识到叙利亚难民危机背后的复杂性与严重性,由此开展了一项分析不同国家难民政策的研究项目。

她的毕业设计《危机与希望:约旦与德国的叙利亚难民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在5月12日的上海纽约大学本科生科研专题研讨会上,被评选为最受欢迎展示奖。

《汇报》就毕业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李响进行了对谈。她也分享了上海纽约大学本科博雅教育如何引导她发现对社会科学的兴趣,以及毕业后的打算。

Q:为什么会去做难民危机研究?

在柏林海外学习时,我参加了很多场关于叙利亚难民危机的学术研讨会,并在克罗伊茨贝格区的一个难民营做过志愿者。这段经历让我萌生了研究全球关切的叙利亚难民危机的想法。

在难民营,我和其他热忱专注的志愿者一起工作,负责协调安排难民的住宿,分配捐赠物资,陪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没想到的是,德语成了我和难民儿童沟通交流的主要语言。听着这些来自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小朋友讲述他们在德国上学的经历很有趣,他们纯真的笑容点亮了我的世界。

但我发现在难民营的工作远比我预期的要复杂。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从全球和中国的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解读。

Q:还有什么海外经历加强了你对国际政治的理解呢?

2015年8月,我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海外学习时,真切地了解到当地政治运动的深厚社会影响。参观戈兰高地时,我看到荒漠上被燃烧到只剩空壳的汽车和坦克,布满弹孔的碉堡,一路上的地雷警告。从山顶俯瞰满目疮痍的叙利亚,我第一次亲眼目睹并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2016年秋季学期,我以“纽约大学全球领导力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华盛顿特区海外学习,并在美国国会议员Jerrold Nadler的办公室实习。出于对美国政治司法体系的强烈兴趣,我参加了国会简报会和听证会,并为立法主任撰写备忘录。我还负责接听选民的电话,将他们关心的问题转达给议员。

虽然完全不是美剧《纸牌屋》里那样的剧情,但这次经历对我来说十分宝贵。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我有幸亲身参与美国立法机构的运作过程。

这些海外学习经历拓宽了我的视野,促使我去思考成为一名世界公民,究竟负有何种责任。

Q:大学四年,还有过哪些有意义的志愿经历或社团活动?

作为外来务工家庭下成长的孩子,我希望能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社会支持。除了参与“院长基金公益服务学习项目”(DSS)等志愿活动,过去两年来,我每周末都会给外来务工子女辅导英语。

我是上海纽约大学学生社团“打破藩篱倡议”(Breaking Barriers Initiative)的副主席,该社团旨在促进学校里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我们组织过“世界市集”(World Bazaar)等活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也启发大家对文化身份认同、性别、种族、女权主义、社会公正等议题展开讨论。这些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

Q:上海纽约大学的博雅教育让你有什么收获?

上海纽约大学的博雅教育让我受益良多,滋养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大学前两年,我充分探索自己在各方面的兴趣,修读了法律、政治学、新闻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音乐、艺术等课程。

通过这两年的探索,我发现政治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选择世界史(社会科学)为专业。如果没有博雅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习环境,我可能无法挖掘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领域。

Q: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我对正在迅速发展壮大的电商行业很感兴趣,计划去一个针对东南亚市场的互联网电商平台做助理产品经理。我会在新加坡工作一年,然后前往该企业的深圳办公室工作。

感谢在上海纽约大学四年的大学教育,现在,我对各种各样的机会都抱有开放心态,并且有信心去迎接挑战。上海纽约大学将我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世界公民,赋予我无限可能。

-----------

点击阅读更多毕业生故事;观看毕业生采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