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2024届毕业生王誉翰:探索交互技术与设计未知的可能性

在距离毕业典礼还有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2024届毕业生王誉翰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包括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所世界知名高等学府的青睐。自小热爱建筑的他,在上纽大求学的四年里,不断开拓视野,拓展自身兴趣,最终锁定交互设计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王誉翰看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灵活探索专业的自由度,以及教授的悉心指导,为他实现梦想奠定了基础。今年9月,他将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攻读设计研究硕士(MDes),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

yuhan1

2024年春,王誉翰在前滩校园交互媒体艺术工作室新年留影

早在深圳中学念书时,王誉翰就从父亲那里得知了上海纽约大学。参加完线上校园日活动后,对学校好感倍增,即刻决定将上纽大列为“梦校”。

入学后,学生事务部精心安排的“迎新周”活动,让他迅速适应并融入校园生活。“迎新周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很多细节上可以看出学校的用心。我在那一周里,结交了许多新同学,沉浸式的英语学习环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口语水平。”

作为交互媒体艺术(IMA)和计算机科学双专业毕业生,王誉翰表示,大学前一两年的通识学习为他提供了熟悉各个专业、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和兴趣的机会。

刚进上纽大时,他已经明确要修读IMA。“我喜欢艺术和建筑相关的东西,IMA能够把艺术跟当下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热潮相结合,我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这个学科。”在求学过程中,出于对技术和就业前景的双重考虑,他逐渐产生了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来丰富自身知识与技能的想法。

尽管双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繁重,王誉翰还是连续三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三一整年选择在纽约海外学习(Study Away),是因为“纽约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能去那里学习交流,走走看看,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

回忆起在纽约的时光,他说自己收获颇丰:加入纽约大学未来现实实验室,在2022年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DURF)的基础上,参与设计制作了一款模块化的可动人机交互界面结构。

此外,王誉翰抓紧周末时间,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看电影、观赏表演、听音乐会和歌剧,七次打卡纽约大都会博物馆,city walk……他热爱艺术和人文的天性得到了充分释放。“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和追求不一样的经历,纽约一年带给我很多全新的收获。”

yuhan2

左图:王誉翰(后排右三)在纽约参加宿舍组织的观看当代芭蕾舞剧活动,与同学在剧场外合影;右图:王誉翰在纽约参观各大展览和演出所收集的票据

在王誉翰精彩纷呈的大学生涯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艺术史副教授左拉拉亦师亦友的情谊。

怀揣着对中国古建筑的兴趣,王誉翰在大二下学期选修了由左教授和交互媒体艺术学艺术助理教授陈无畏共同开设的“中国历史遗迹的沉浸式叙事”(Immersive Narrative for Chinese Monuments)课程。他和小组同学们使用3D建模渲染等数字技术对四川广元市皇泽寺的窟檐进行了复原。在查阅古籍文献资料,对现存窟龛、佛像情况进行研究时,他多次接受左教授细致入微的指导,成长突飞猛进。

课程结束后,王誉翰一直在深化该项目。2022年秋,当左教授邀请他以研究助理的身份加入正在筹备中的上纽大文化遗产数字化实验室,使用更多数字化的新媒体手段来研究和展现中国古建筑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yuhan4

左图:王誉翰(左)和左拉拉教授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实验室合影;右图:王誉翰个人作品“动态梁架”在前滩校园E8楼展出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实验室工作期间,王誉翰创作出最满意的个人作品——“动态梁架”。通过研究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剖面图,他发现古建筑的斗拱和梁架之中蕴藏着一种独特的菱形比例关系。将之转成模块化的可动结构后,建模者可以像搭乐高一样使用不同数量的木块搭建出类似于斗拱的屋顶建筑,并根据自身需求延展、压缩屋顶之下的空间。

“‘动态梁架’是一个能够呼吸的巨大木构,纵横交错的木梁构成一种变化的和谐,屋檐下的空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王誉翰表示,作品最终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与左教授专业的建议密不可分。“动态梁架”也成为他申请研究生院的作品集里,最亮眼的一件作品。

左教授认为,王誉翰是一位非常有天赋的学生。她庆幸能够遇到这样一位好学、对建筑设计感兴趣的同学,也很乐意在教学和研究两方面,与王誉翰深入地沟通交流,帮助他创作出有特色的作品。

谈及选择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深造的原因,王誉翰表示,尽管自己被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硕士和建筑硕士两个项目同时录取,出于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考虑,他决定选择前者。

“设计研究硕士的自由度更高,内容也偏向交互,我希望之后能深入探索交互技术与设计未知的可能性,比如说赋予建筑结构交互性,或者尝试用人机交互界面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yuhan5

图左:2021年,在艺术学教学助理教授程悦教授的“上海纽约大学室内乐团”课程期末表演中,王誉翰(后排最左)担任长笛手;图右:上海纽约大学从世纪大道搬迁至前滩校园前夕,2024届毕业生阮航、申舒仪、王翌婷、王誉翰(从左至右)在演奏照片前合影留念

随着毕业季的临近,王誉翰愈发珍惜在上纽大校园里的时光。回忆往昔,他再次感谢学校别具一格的通识教育体系给了他自由探索的机会,“我大胆地尝试不了解的领域,逐渐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IMA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王誉翰打下了良好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海外交流项目让他收获了难能可贵的科研经历,职业发展中心架起了一座连接学校与职场的桥梁。无论是在学业上遇到疑难问题,还是在申请研究生院撰写文书时,他都从学术资源中心(ARC)处获得了很多帮助。

yuhan07

图左:王誉翰(图中站立者)与IMA专业好友在上纽大世纪大道校园8楼IMA工作空间外;图右:王誉翰(最右)与IMA专业好友在毕业倒计时88天活动上

王誉翰说自己离开上纽大后,最怀念的将是在IMA结交的这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们。“难忘我们一起在IMA工作空间里共同学习、畅想未来,他们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探索未知、走得更远的信心和力量。希望毕业后,大家也能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