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新著

  • Book cover
    《太平之治 》
    通过考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幻想之一——太平之治,赵璐教授在书中描绘了汉朝时期文人的转变。由于担心丧失君权神授的合理性,朝廷鼓励诵读儒家五经,以遵循上天的旨意,建立太平盛世。在这本著作中,赵璐教授没有把中国古代文人视作今文古文学派勾心斗角中的傀儡,而是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重新构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们如何在吸取、修改和批判同时代和前人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从西汉中期开始,官僚逐渐向经学家转变,依靠自己的社交关系前往各地学习经典。到了公元2世纪,经学在这一游学文化中不断瓦解,文人开始探索经典之外的思想。因此,汉代的经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创新活力,并最终推动了文学写作与道教的诞生。
     
    “赵璐的研究呈现了思想史的发展框架。这本著作构思精巧,巧妙地将对特定的文本与概念分析,和社会政治领域的宏观趋势结合起来。这部作品褪去了中国思想史的神秘外衣,使其能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所理解。”
    ——密歇根大学Miranda Brown
     

    关于作者

    赵璐是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也是纽约大学全球特聘助理教授。他与美国学者柯鹤立(Constance A. Cook )合著了《筮法:新出土的另一种易经》(Stalk Images: A Newly Discovered Alternative to the Book of Changes)。
    出版时间:
    作者:
    赵璐
    出版社:
    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ISBN:
    9781438474915
  • 当中国和世界相遇:中英双语商务金融案例

    《当中国和世界相遇:中英双语商务金融案例》(When China Meets the World: Bilingual Business-Finance Cases) 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9年一月最新出版的一本商务金融入门书。

     

    本书在介绍中国商务金融经典案例的同时,又用中英双语介绍了商务与金融的基本概念和必备知识。本书用途广泛,可用于高中课外读物、大学商务入门课程、中外企业旨在加强商务英语或商务汉语的训练班等。

     

    作者陈之宏教授现任上海纽约大学研究员,同时也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和资深研究员。本书的原型就是作者在康奈尔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所开设的关于中国商务历史和文化的中英双语课程。语言教学虽然仍是课程的重要部分,但“专业”的成份已经占据了中心地位。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对多媒体视频资料的不断收集、反复挑选和编辑的基础上,与在大学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经过反复推敲和修订后形成的。

     

    本书所集中讲述和讨论的,正是过去四十年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相遇”的一些重要“历史时刻”以及商业和金融领域的一些重要历史个案。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其间经历的风风雨雨,远远超出了这一本小书所能涵盖的范围。但本书中所汇集的各个案例,却或多或少地从不同的视角反映出了这一段“中国与世界相遇”历史的一些重要方面。本书的中英双语的表述形式,能使各国读者在中国语言、历史、商业与文化等方面的理解中进一步受益。

     

    淘宝网在中国市场与美国电商巨头eBay的较量,是阿里巴巴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很经典的商业案例。感谢陈之宏教授对这个案例的叙述和分析,并在书的开篇以中英双语呈现给世界各国的读者,谨此大力推荐!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这是一本极好的案例汇编,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公司与世界打交道以及外国人在中国做生意的经验。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中国商务在本土和海外发展状况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高水平的指南,而且以中英双语形式出版可以帮助中外读者在加强语言技能的同时,获得中国商务的必备知识。

    ——文安立(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美国与亚洲关系讲席教授)

     

    我200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上了陈之宏教授的中国商务语言与文化课程,至今印象深刻。她是一位对教学研究无比投入又赋有创意精神的教授,所传授的知识对我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十年磨一剑,这本书是她的匠心之作,强力推荐!

    ——郭孟雄(香格里拉酒店副总裁)

     

     

    出版时间:
    作者:
    陈之宏
    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0190837693
  • 博弈论的语言

    本书收集了亚当·布兰登勃格及其合作者在25年内撰写的八篇论文。这些论文是重建博弈论项目的一部分,目的是使参与者如何对博弈进行推理成为博弈论的一个核心特征。该项目现在称为认知博弈论,它扩展了博弈模型的经典定义,不仅包括博弈矩阵或博弈树,还包括参与者如何相互推理的描述(包括他们对其他参与者的推理的推理)。通过这个更丰富的数学框架,可以用来确定参与者如何推理博弈进程的含义。认知博弈论将传统的基于均衡的理论视作一种特例,但也考虑了广泛的非均衡行为。

    出版时间:
    作者:
    [美]亚当·布兰登勃格 编著 薛韫琦 译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ISBN:
    9787543229792
  • book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Global Sixties: Between Protest and Nation-Building

    50年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这部著作重新评估了这一动荡时期的全球性因素、主题、形式以及遗留问题。现有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美国和西欧,但该著作着眼于亚洲、非洲、中东以及东欧。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世界各国学者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从经济、去殖民化、高等教育,到抗议形式、跨国关系和记忆政治,探索上世纪60年代的国际社会。

    出版时间:
    作者:
    Eds. Chen, Jian; Klimke, Martin; Kirasirova, Masha; Nolon, Mary; Young, Marilyn; Waley-Cohen, Joanna.
    出版社:
    Routledge
    ISBN:
    9781315150918
  • book
    The Human Body in the Age of Catastrophe: Brittleness, Integration, Science, and the Great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士兵遭受了各种形式的残酷伤害。人类躯体如何承受这些不同的创伤,又将其消化?面对同样的伤病,为何有的士兵会不幸死亡,有的士兵却能康复?

    The Human Body in the Age of Catastrophe: Brittleness, Integration, Science, and the Great War(灾难时代的人体:脆弱、融合、科学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书中,Stefanos Geroulanos与Todd Meyers两位作者讲述了医学家如何将人体视为一个完整、脆弱整体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为应对一战中人们的惨痛经历,医学界通过搭建起一个概念性框架,来理解身体伤害、脑损伤,及其所引发的患者的不同伤痛反应。两位作者追溯了这些经历如何成为研究融合、个体性、脆弱和崩溃的关键,并超越医学领域,在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精神分析学、控制论等广泛的领域进行探讨。

    本书融合了医学史和思想史,是对一战所开启的世界的概念基础的一次独特探索。

     

    出版时间:
    作者:
    Stefanos Geroulanos, Todd Meyers
    出版社: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0226556598
  • Problemas da Educacao

    Problemas da Educacao这本著作的目的,在于为巴西国家教育体系设计出更好的经济政策。其政策提议,是基于对近期教育和社会成果领域科学证据的综合分析。本书将破除许多关于巴西教育体系的迷思,其中就包括巴西过去的教育体系更加合理。书中所提的政策建议,源于对教育体系发展路径的系统的愿景与展望,并包括对加强巴西社会短期、中期和长期成果的提议。

     
     
    出版时间:
    作者:
    Rodrigo Zeidan
    出版社:
    Z Edições
    ISBN:
    1540434400
  • 《中印关系研究的视野与前景》

    本书是2013年11月4日到5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中印关系研究的视野与前景”工作坊的成果。国内外二十余位学者与会,对中印关系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涵盖的内容跨越历史、语言、文献、图像、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跨度也从古代到近代。

    沈丹森为该书编辑及其中一个章节的作者。

    出版时间:
    作者:
    沈丹森 孙英刚 编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9-12323-4/D.823
  • 印度、中国和世界:一段连接的历史

    这一开创性的研究,首次将印度-中国的交流往来,放到亚洲及世界历史的这一更广的环境下进行全面审视。此项研究重点主要包括物质交流、知识和技术传递、殖民时期的交流网络,以及印中两国关系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等。通过这些,作者沈丹森以具有说服力的方式指出,对印度-中国两国关系脉络的分析,必须超越传统的民族国家或双边关系范畴。作者认为,想要充分理解印度和中国过去与现在的互动与关系,需综合考虑背景、人物、事件和时间框架等要素。除考量了对印中两国关系起推动作用的个人和群体,沈丹森还探索了印中在亚洲大陆范围以外的往来活动。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掌握并引用大量研究资料,这些资源来自世界各地的档案馆和图书馆,包括中国旅游收支情况到印度情报报告等,不胜枚举。通过审视两个地区之间互联互通的历史,沈丹森填补了国际环境下印中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注:介绍内容来自该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作者:
    沈丹森
    出版社:
    罗曼和利特尔菲尔德出版公司
    ISBN:
    978-1538111727
  • Chroniques de la Maladie Chronique(注:慢性病记事)

    该著作以一个美国家庭十数年来的日常交流与遭遇为原型,描述了一名罹患多种慢性病女性的生活经历。书中将疾病如何侵入家庭环境,如何改变家庭成员间的抚养关系,如何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对医药效用形成影响等内容娓娓道来。 Chroniques de la Maladie Chronique(慢性病记事)是一部人种学描述性著作,展现了人体在疾病影响下的缓慢变化。

    出版时间:
    作者:
    Todd Meyers
    出版社:
    法国大学出版社
    ISBN:
    978-2130789635
  • Realizing the Witch: Science, Cinema, and the Mastery of the Invisible(注:探索女巫:科学、电影与掌握无形之物)

    Benjamin Christensen的Häxan(又名《女巫:历代的巫术》,1922年)是电影史上的一部奇葩之作。影片将当代科学分析与令人震撼的暴行起源、刑讯逼供、附身和迫害等历史场景相互交织,通过电影立意与场面,引发对欧洲历史上所谓巫术以及当代女性“歇斯底里症”和精神疾病的人道主义再思考。

    在Realizing the Witch(注:探索女巫)这本著作中, Baxstrom和Meyers揭示了Häxan如何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女巫这一话题掀起一场广泛讨论。这场讨论涉及到电影与科学证据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人类学角度的深入宗教研究,以及流行文化、艺术表现、医学和心理学理念之间的复杂关系。Häxan这部影片不局限于“纪录片”和“科幻片”的类别,而是从艺术与科学两层面娓娓道来。Baxstrom和Meyers在书中展示了Christensen在批判“女巫”的荒谬性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尝试,以及在试图把握及颠覆这一“荒谬之举”同,又如何险些为其正名。Häxan是欧洲现代早期有关女巫主题的一部声名显赫、离经叛道的深刻电影作品。而Realizing the Witch这一著作不仅展现了这部影片在经典电影史上备受低估的事实,更将我们无法触及却深知其然的无形之物赫然揭露出来。

    出版时间:
    作者:
    Richard Baxstrom、Todd Meyers
    出版社:
    福特汉姆大学出版社
    ISBN:
    978-0823268252
  • 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中的世界潮流

    西方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孤立闭塞的状态,这一观点实际上忽略了中国多元而充满活力的历史。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纽约大学历史系Julius Silver讲席教授Joanna Waley-Cohen在本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中国从丝绸之路开通至今,一直和其他亚洲国家及西方国家保持着紧密的交流和联系。Waley-Cohen教授提到,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东亚之前,中国已经与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过商业、知识、宗教和文化上的交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那之后,天主教传教士认为中国抵制外来宗教是傲慢自满的表现,中国拒绝西方“自由贸易”也使许多西方人将中国视为保守之国。Waley-Cohen教授认为,回顾历史,中国在贸易、宗教、思想和技术各方面都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过长期互动交流,只不过遵照的是我们自己的“规则”。书中,Waley-Cohen教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作为国际化大国,积极与其他文化和社会交往的形象。

    (内容来源于出版社)

    出版时间:
    作者:
    The Sextants of Beijing: Global Currents in Chinese History
    出版社: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edition (March 1, 1999)
    ISBN:
    0393046931
  • The Culture of War in China: Empire and the Military Under the Qing Dynasty

    清朝政府的重点真的是有关民事而非军事?在这本具开创性意义的著作中,衞周安推翻了先前的认知,认为战争是十七、十八世纪的主题与核心。她认为,民用与军事是相辅相成的力量,皇帝通过广泛的文化活动强调军事扩张,并将军事上的成功与重武的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融入文化生活主流。衞周安的著作是令人瞩目的修正主义历史,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和现代军事化国家的根源,带来了新的观察。

    出版时间:
    作者:
    Waley-Cohen, Joanna
    出版社:
    I.B. Tauris
    Call Number:
    DS754.15 .W34 2006
  • What is Life?: How Chemistry Becomes Biology

    七十年前,奥地利物理學者埃尔温·薛定谔提出一个深刻的问题:“生命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从非生命系统中出现的?”问题一提出,便一直困扰着生物学家和物理科学家。
    生命体非常复杂,具有例如自我维护、有目的的行为等独特属性,这些在惰性物质中无法见到。那么,化学是如何引出生物学的?是什么让第一个复制的分子走上这一发展路径?“系统化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正试图解锁这些问题。 Addy Pross在著作中表示,复制分子运动所产生的不同稳定性,可能会让化学系统变得更复杂,并具有生命性质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他证明了达尔文进化是化学概念的更深层次、清晰定义的的生物学表达:从复制分子到复杂的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一个基本物理原理控制。于是,生物学和物理科学之间的鸿沟变得越来越小。

    出版时间:
    作者:
    Pross, Addy
    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
    Call Number:
    QH331 .P96 2012
    ISBN:
    9780199641017
  • 《认知盈余:互联时代普通人如何改变世界》(中文版名称)

    在其畅销书“Here Comes Everybody”中,互联网专家Clay Shirky为读者提供了数字时代所亟需的入门书。《认知盈余》一书的出炉,揭示了新的数字技术如何释放出一大批创意生产,从而改变这个世界。人们拥抱新媒体,这让他们以低廉成本获得最大效果。他们可以融合使用拓展思维的互联网参考工具,如维基百科,或是像Ushahidi.com这一实时更新汇报肯尼亚暴力事件,可以救人一命的网站。《认知盈余》探讨了当人们团结一致利用自己的智力、精力和时间来造福人类时,可能实现的美丽图景。

    出版时间:
    作者:
    Clay Shirky
    出版社:
    企鹅出版社
    Call Number:
    HM851 .S5464 2010
    ISBN:
    978159420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