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洋入江湖:国际生如何读懂上纽黑话?

叮!欢迎登录「上纽江湖:校园生存指南」

乙巳秋日,前滩“武林”再度风起云涌——来自50多国萌新弟子与10国交流学子跨洋而来,汇聚于此。不少人初到中国,才下飞机,便已自动踏入“沉浸式·上海限定副本”!

落地首课,远不止“你好”“谢谢”。“煎饼果子”“占座”“取快递”“早八”……这些词,更是他们闯荡教学楼、校园餐厅与上海滩的“必备技能符”。

去年,一部《上纽俚语秘典》问世——由上海纽约大学“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PS)博士后指导老师Warren Stanislaus博士发起,2027届学生陈欣妤执笔设计,同窗何欣怡运筹创意,并与校园广播小队NYUSHNOW联手,历时数月编纂而成。

其间,亦有GPS博士后指导老师柯芜君Wujun Ke博士和Lucien Monson博士以学识助阵,共谱“江湖暗语集”。

此集现收录多个校内高频暗语、趣梗玄学、猫系出没指南,甚至还有“风水选座大法”“校猫亲密度测评”等隐藏剧情。

“语言是记忆的密码,一开口,就知是不是‘自己人’,”Chen说。“我们做的不是‘词典’,是打开共同记忆匣子的钥匙。”

 

Pancake Man / 煎饼果子

【例句】“群里说了煎饼果子在哪。DDDD”

pancake
                    

对上纽学子而言,一说“煎饼果子”,脑海中便会自动浮现那个亲切的身影。

这位流动摊主,堪称校园“传说级NPC”——神出鬼没。每当暮色四合,他便会在璟耀宿舍楼附近“刷新点位”,用实惠的价格、地道的风味,牢牢拿捏大家的胃。

两年前,刚入“上纽江湖”的Ari Harris,就迅速解锁了煎饼摊这一重要“补给站”,坦言“上课和做饭实在难以兼顾”,而价格友好、配料随心的煎饼,完美契合“新生生存法则”。

Harris还意外刷出了语言技能点。“我特别喜欢和老板聊天,他人特好,简直成就是我的中文老师!就算我有时候说得乱七八糟,他也总是笑呵呵的,耐心教我怎么说对。”

对本地学生来说,煎饼果子是普通日子里的寻常早餐;但对初到中国的国际生而言,它也可以是他们接触“街头文化”的一扇门。

Squat /占用

【例句】“我要占个教室学习。”

“我想用E101(大礼堂),但有人占了。”

squatting
       

这个词一旦出口,就等于开启了“任性模式”,整间教室秒变多功能基地——学习、干饭、小憩、唱歌、视频、游戏、看电影,从“卷”到“躺”,所有场景一键切换。

也有同学坦言,推门进去发现只有一个人在自习,气氛确实有点微妙。大四学生Theodore Tolan调侃这是“房间风水问题”:“那种布局自带一种天然压迫感,让后来者浑身不自在。”他对此倒是很佛系:“其实没啥好抱怨的,真想专心学习,图书馆难道不香吗?”

Wài mài dào le!/外卖到了

“外卖到了”,大概是国际“玩家”在解锁“你好”“谢谢”“这个那个”之后,最先点亮的实战级中文技能。每当餐品送达,外卖员的电话总会准时响彻耳畔。

听得多了,这句短语也被上纽人开发出了新玩法。如今在校园里,它可灵活意会成“嘿!”“我到了!”“你到了!”——适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派对开场、冲进教室、朋友碰头,甚至毕业典礼上的会心一笑。

waimaidaole
      

大二学生Lily Blair表示,这句可是上纽生活里的高频梗。“我搞游戏之夜,朋友来敲门第一句就是‘外卖到啦!’”更绝的是,“万圣节奇妙夜”那天,她和朋友直接扮成外卖员,在宿舍楼里边走边喊“外卖到了”,效果拉满。

而这句暗号的终极成就,是成功“杀入”毕业典礼演讲——事实核查:属实!

不信?速戳2018届国际学生代表Itmum Momin的演讲,空降04:00处,高能预警!

815s / 早八

【例句】“早八真是要了命了!”

    

“早八”,一个让无数学子又爱又恨的词汇,特指那堂“不幸”被安排在早晨八点的第一节课。在上纽,这堂课于8点15分正式打响,对许多同学而言,堪称一天“硬核模式”的开启。

开学没过几周,“这早八课真要命!”的哀嚎便不绝于耳——尤其是当学期初“我要早起”的雄心,迅速被“我为什么选这节课”的灵魂拷问取代时,这句话简直成了校园经典BGM。

能从早八课成功“存活”下来的同学,无不感叹这是对意志力的终极考验。不少人直言:“上课时间实在太反人类了,成绩不好全怪它!”

大二学生Erdemdelgerekh Battogtokh坦言,她是用“血泪教训”才搞懂早八的威力。“大一时选了8:15的课,真的是‘早起毁一天’,我整天都在想我‘到底图啥’。反正现在我是暂时不敢再碰早八了。”

不过,大三的易心谣却有不同的看法。“我反而喜欢把课排在早上,这样感觉一天的时间变多了。早起虽然痛苦,但上早课比下午的课效率高,不容易犯困。”有时她甚至会特意再早起一些,赶在上课前先去跑个步。“清晨的城市风景特别美,要不是选了早八课,我可能根本看不到这样的景色。”

E3 and T5

【例句】“课间E3见!”

【例句】“图书馆卷不动了,今晚转场T5继续!”

e3 and t5
        

E3——前滩校园东楼三层重要据点,内含玉兰庭咖啡吧,是集学习、小聚、补充能量于一体的多功能“枢纽”。

T5——璟耀学生宿舍5号楼。

DIY Sleep Spot

【词条解析】随地大小睡

sleepspot
           

一椅一隅皆可化为“回血点”,供各路“玩家”短暂调息、恢复元气。

上纽人从早到晚都在拼命“肝”进度:上课、快速干饭、抽空健身、社团连轴转……难怪会有人电量耗尽,直接秒睡——字面意思上的倒头就睡。

用一丝急中生智,外加随手一丢的背包,就能拼出临时小憩站。学生们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寻找甚至创造“回血”角落,实属校园生存的一项满级操作。

打造理想的“打盹据点”,关键因人而异。有人讲究“闭关修炼”,专挑校园的僻静角落;也有人偏爱“公开摆烂”,越是人多的地方,睡得越香。

大二学生Mya Hasbun回忆,大一若碰上课间短到不够奔回宿舍,小憩就成了她的“续命符”。“我经常就躺在E3,让朋友半小时后叫我。”不过她今年已彻底告别了午休,“实在是太忙了,忙到小憩的时间都省了。”  

Study Away Cousins

【词条解析】指从纽约大学纽约、阿布扎比两座校园至上纽,进行交流学习(Study Away)的同学。

study away cousins
       

“Study Away Cousins”这一说法,出自大三学生Roman O’Brien之手。她表示,这个词精准捕捉到了许多同学在校园里的共同感受——“虽来自五湖四海,却如同一脉相连。”

“有国际交流生来访时,真像是表亲到家中做客,”她笑道,“我们虽然地域不同、背景各异,但总有种说不出的亲近感。”毕竟,大家同属一个“门派”——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

虽此比喻尚未在“江湖”广泛流传,但巧妙点出了远航学子身上那种既熟悉又多元的特质,仿佛是在全球脉络中重逢的“自己人”。

当然,初来乍到的“表亲”或许还不熟悉此地的规矩。无妨,只需几周光阴,他们自会融入此间,成为真正的“自家人”。

Green Store / 绿牌子

【词条解析】璟耀宿舍楼对面那家深夜烤串店

green store
      

“上纽江湖”中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沟通智慧——用颜色充当跨语种的“接头暗号”。

在校园和宿舍周边,你总能听见这样的对话:“蓝铺见!”“红店等!”——不同颜色的标识,成了学子们心照不宣的集结地。

“我超爱‘绿牌子’,”大二学生Bonnie Chang热情安利,“他家的烤串和砂锅饭YYDS!”问及为何坚持这么称呼,她笑说估计是当初有国际同学记不住中文店名,索性按颜色喊开了。“但这叫法现在全校通用,我北京来的闺蜜也懂——我照样跟她说‘走,绿牌子撸串去!’”

H&K

火锅+KTV(简称H&K)——这套被上纽学子们封为“考后解印”的终极奥义,是学业封印解除后的标配狂欢,当然,也可能只是又一个用来调剂日常的、平平无奇的周四夜晚……

h&k
        

当红油翻滚、歌声炸场,期末积压的愁绪早被蒸腾的锅气和酣畅的旋律冲散。别磨蹭,围裙一系、麦克风抓起,用这场狂欢,给熬秃的考试季一个最飒的收尾。

大二的Vivian Zhang和Savanna Lee直言,学业“压力山大”的日子里,必须学会和伙伴一起找乐子。“H&K就是我俩的心态续命秘籍,”Zhang说,“所有压力,都能倒进火锅里、吼进歌里,一秒清空!”

以上看似琐碎的校园“黑话”,不知不觉间成为国际学子解码中国的入口。它们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意识到,原来,理解一座城市、一所大学,不只是课堂知识的吸收,更是通过语言、食物、空间与社区,逐渐融入“本地语境”。这片”江湖“的每一句暗号,都是他们理解另一种文化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