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夏天,上纽大暑期沉浸式中文项目再出发

2025年夏天,上海纽约大学中文部暑期沉浸式中文项目迎来第七个年头。

报名人数比去年增长了一半,来自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之外的学生更多了。

经过书面材料初审与面试复审的层层筛选,最终,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乔治城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以及迪拜美国大学等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和顶尖文理学院——14个国家的41名本科生,相聚上海,一起投入为期九周的全中文学习。

九周的学习依然保持高强度的传统:学生要在两个月内完成相当于两个学期的课程。

每天上午是四小时的大班课和小班课,中午参加校内外的“中文桌子”(边吃饭边和老师同学用中文聊天),下午是一对一的单班课,晚上还有两小时自习;周一下午,文化课和讲座交替进行;周五下午设有“城市考察”;周中还有学生助理组织的语言活动。紧凑的日程,渐渐织就“只说中文的日常”。

新变化也不少:课程扩展为四个等级,从初级到高级循序递进;教学方式更多元,大班课由上纽大及美国一流高校的资深中文教师系统讲解,小班课则由从全国150名申请者中遴选出的研究生助教带领练习。

大班授课之余,项目主任和年级负责教师们还会走进小课堂旁听,与助教交流、反馈,共同打磨教学。

课堂之外,项目精心设计了丰富的参访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使用和体会课堂所学。

学生们去外滩,看“古今并存的上海”;跟来自三林社区的阿姨爷叔学唱歌、打麻将,在武功山下与摊主闲谈,到南浔古镇尝试摆摊,体会“方言与普通话”的交织;在苏州园林里吟味“江南好”;探访携程等企业,触摸当代中国的脉搏。

1
左上:文化活动“麻将之夜”;右上:萍乡武功山之行;左下:在南浔古镇尝试摆摊;右下:探访携程总部

 

今年开项前,中文部首次为暑期项目全体教师安排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强度不小,特邀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周质平先生指导。

2
周质平教授(右四)与项目助教合影

 

周教授曾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中文部主任,深耕国际汉语教学四十余年,在全球中文教育界极具影响力。他创办并主持了“普林斯顿北京暑期中文培训班”(Princeton in Beijing)三十余年,此前还连续多年担任明德中文暑校(Middlebury Chinese School)主任。这些项目至今仍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标杆。

这是周教授第一次离开自己长期主持的项目,来到一所与他任职大学并无隶属关系的校园,支持一个中文项目。谈起缘由,他坦言是被上海纽约大学对中文教育的重视和真诚态度打动。

“在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都市里,办这样一所合办大学,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有中文课’,这本身就极为难得。如果上纽大能在这一点上走在同类学校前面,甚至起到引领作用,那将意义重大。进一步说,这不只是是否开设中文语言课程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全球化’。我们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全球化’等同于‘西化’与‘洋化’,我们的全球化不能建立在排除中国的基础上,而中文教学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训为期一周,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讲与练相结合,示范与点评并行,既讲究“务实”,也不忘“务虚”。务实,着眼于解决“怎么教”;务虚,则回到“教什么”和“为什么”。

上纽大中文项目主任、全球中国学副教授邹昕说,之所以要在开班前,对所有老师和助教进行这样严肃严谨的培训,目的有二。

“教师培训贯彻了整个项目的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保证来自不同背景和训练的教师可以在统一目标下展开最高质量的教学,这是我们对进入项目的每位学生最大的负责。另一方面,我们把自身所学和经验,手把手教给年轻一代对外汉语的研究生,把他们当作我们未来的同路人,希望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指导和成长。从这一点来说,教学培训也是我们对整个对外汉语领域的一种回馈。”

6月1日,所有老师和助教整装待发,新一批学生也带着好奇与求知的渴望踏入校园。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充满挑战与乐趣的学习的夏天。

 

帽檐上的“誓约”

上纽大中文语言高级讲师连佳妮负责本届项目的统筹与协调。开营首日下午,三位上纽大学员跑来找她,说想做一顶“语言誓约”的帽子,上面就写一句话——“麻烦您耐心一点,我有语言誓约”。

戴上帽子,“人们经过我身边,就会知道该跟我说中文,即便我长着一张老外脸。”

3
活动上,张泽凯(Zachary Phelps)头戴自制的“语言誓约”帽子,与观众分享见闻

 

帽子像无声的隔离装置,几乎帮他们屏蔽掉一切英文信号,连午饭时间都要守住纯粹的“中文角”。暑期的校园,餐厅里偶尔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为了彻底“隔绝”英文,他们干脆向老师要来一间教室,把它变成固定的“全中文饭堂”。

老师们全中文授课,与学生同吃同住、朝夕相处。每天早上八点,通勤路上,大家就已经开始用中文聊天了。

“即使身处中国,要让外国学生自发开口说中文,也并不容易。”邹昕说,“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中国朋友,不妨想一想,当年我们自己在国外生活学习时使用英文的频率,尤其是和同胞待在一起的时候,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困难。换句话说,来到中国并不等于自然拥有中文语言环境,真正的‘沉浸式’氛围需要师生共同营造,而‘语言誓约’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有了约束与默契,才能真正“沉浸”其中,而不是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高强度语言学习也因此变为现实。过程未必轻松,但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里,进步总会悄然发生。

课堂上,学生也能发现中文学习与自己背景的联系。乔治城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大二学生曹克婕(Jessica Cao)在讨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话题时感觉熟悉——“这不就是我大学专业课的内容吗?而且我现在是用中文学,太有意思了。”后来,她以此为题参加“2025年华东地区中文暑期项目校际演讲比赛”,拿下中高级组二等奖。

在南浔古镇,她走进农户家中帮厨,顺带唠唠家常。“以前好像有两个‘我’,说英文一个样,说中文又一个样。现在,我在中文里找到了那个‘英文的自己’。”

 

4
左:克婕(右)和同学戴荣弘(Rohan Desai)在结业典礼上发言;右:在南浔,学员们到农户家聚餐

 

“以前回答别人要想一分钟,现在快多了。”来自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园的波兰学员Anna Lipiec(立舟)说,“大脑已经习惯一直用中文,开口时不用在心里翻译太多。”在“城市探索”活动中,她和同学参观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能读懂大部分中文展览说明,很兴奋。但她也坦言,日常词汇还是不够:“去商店想多聊几句,可常常接不住话。”

5
左:立舟在演讲比赛上;中:学员们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看展;右:项目部分同学和老师在演讲比赛颁奖典礼后合影

 

为让中文更自然地融入生活,项目在中期学生课程评鉴后立即做了调整:给每周的“中文桌子”设定讨论主题。师生随桌而坐,边吃边聊,把餐盘、菜肴、头顶的吊灯都变成练习材料。

“这是把所学用到真实生活里的好机会。”初级班学员林明达(Alex Lin)说,刚入营时,受限于词汇和语法,他在全中文的环境里,几乎每天都在挣扎,连老师们常说的“加油”,都听得发木。

直到第四周,他忽然发现,自己能在“中文桌子”上和大家聊得有来有往了。

明达来自一个华裔家庭,此前几乎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几周的严格训练后,他已经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中文,还悄悄告诉老师们:以前觉得父母的中文已经很好了,如今发现,作为二代移民的父母,他们的中文其实也“不够标准”。他很高兴自己已经能听出语言水平的“高下”,也树立了更高的标准。

 

6
景区内,明达(左)和葛临风(Raef Galicia)体验摆摊

 

九周过去,大家用中文慢慢靠近彼此。有人帮同学润色简历,有人组织唱K,有人提议结伴出游。中高级组的同学们决定保留班级微信群,坚持在群里和项目的老师、同学继续用中文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结业典礼上,师生合唱《甜蜜蜜》,“朋友间有说不完的话”,成了熬夜的另一个理由。

 

6
结业典礼上,师生相约走上舞台,合唱《甜蜜蜜》

 

“学员之间的化学反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这里交到了朋友,建立了很深的联结。”连佳妮说,“对他们而言,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段学语言的旅程了。” 

项目临近尾声,最早提议做帽子的三位学员,又做了六顶新的。其中一顶上面幽默地印着“Make语言誓约Great Again”,融入了美国文化的元素,送给老师们留作纪念。在这些上纽大学员身边,连佳妮有时候也感受到一种无声的默契——这是在“我的大学”,每个人都努力地做出榜样。

“我们都觉得,这个夏天值了。”明达说。今年暑假,他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即将进入职场。“世界上大概没有第二个地方,能让你学中文学得这么快。”

 

留在心里的“中国”

开班前的培训上,周质平教授说,课本是“点”,真正要延展的,是文化的“面”。如果能在提升语言之外,“让学生对中国、中国人、中国的语言文字、中国的历史文化都产生一种可敬和可爱的情愫”,那便是更深远的收获。

因此,每堂课讨论的内容,总藏着老师们的“小心机”,有时还会特意设置几个一时难以翻译的词。

比如中国人常说的“热闹”“客气”,又比如“厕所革命”。克婕第一次在课文里看到时,一头雾水;几天后去苏州,走进景区整洁的公共卫生间,书本里的生词就这样落在眼前。

7
学员们和苏州城市学院的同学们一起游览园林

 

今年春天,周教授和邹昕,以及上纽大中文高级语言讲师宋颖,一起为项目编写了本土教材《人在上海》(Here in Shanghai),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他们到上海后会接触的方方面面——从上海的咖啡馆、电动车、方言与普通话,到苏州与杭州,最后回到“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原来课文真的能用到生活里。”克婕发现,那些听起来陌生的背景故事,不再只是纸面上的句子,而是日常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图景。

8
迎新活动上,学员们领到一个上纽大帆布包,里面装着笔记本、笔、小电扇、“我只说中文”胸牌,以及补充教材《人在上海》

 

学语言的课堂里,是否也能处理文化问题?

当然,不过很多人一提到文化,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一些文化符号——茶道、剪纸、中国结……仅靠这些表层的文化符号,通常很难让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太多的温情与敬意”。正因如此,项目选择了另一种方式。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铁板一块。”邹昕说,项目希望学生“看到的中国文化,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是活的、变动不居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也“主张‘透过语言讲文化’,而不是‘跨过语言讲文化’,换句话说,文化就在语言之中,而不必求诸语言之外”。

课堂讨论不止于词汇,还延展到政治、法律、社会与道德。“学生们会发现,很多议题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周老师是我的老师,他过去总提醒我们,不要在语言上高估学生,也不要在智识上低估学生。”邹昕深以为然。课堂是思想的舞台,而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用开放的心态去呈现中国社会的事实,学生自然会做出判断”。

本届中高级组沿用了周教授和邹昕合编的,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看中国》(Eyes on China),话题横跨宏观与日常,有“龙与熊猫”的文化符号之争,也有“中国梦”、反腐败、顺口溜儿、共享单车、高铁、山寨产品、城乡差距、留守儿童、农民工、软实力等等。

“在这些话题的陈述中,有的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有的是从外国人的视角而言。”周教授说,“我们相信,这本教材所呈现出来的中国是一个真实有趣、城乡结合、多样并存的社会,而中国人则是一个努力工作而又充满幽默感的民族。”

7
左:学员们学习太极和八段锦;右:唐诗涵(Amelia Tuttle)(右)向参与上纽大朝颜夏令营的外地来沪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分享旅途见闻

 

起初,不少同学对这样“学术化”的选题不太习惯——“这些词汇,我什么时候才用得上啊?”上纽大2028届学生陈鑫(Steven Chen)渐渐发现,这些话题恰好是走进中国社会的钥匙,“除了日常寒暄,人们也会聊这些。”

父母来自福建,他在纽约长大。朋友们常打趣:“去中餐馆吧,点菜时你能用中文帮帮我们。”可他心里没底——“越学越没自信,无论学多少,我都觉得自己中文不够好。”

“以前我会觉得很失落、很迷茫,不知道要往哪儿走。”这个夏天,他觉得自己和中国文化真切地连上了。“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知识,也慢慢意识到,这些对我很重要。”

8
左:陈鑫(右)和同学们一起打麻将;右:在华东地区中文演讲比赛上,陈鑫带来演讲《人们对“健身男”的刻板印象》,获得中高级组一等奖

 

“我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陈鑫说,如果没有入选项目,他大概会去找份实习;而现在,他觉得“没有什么能和身份认同交换”。“我真的很开心,因为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失落。”在他看来,这种“回溯过去、理解自我”的过程,不只属于华裔学生,而是许多人都会经历的一课。

教材里关于“刻板印象”的章节,让他印象最深。他觉得,华裔学生站在独特的位置:既熟悉海外语境,又与中国有天然的联系,更能打破偏见,也能用双重视角去观察和表达。

于是,一些修正在悄然发生:原来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热衷和老外合影”,原来“中国学生不只是埋头学习”。

在三林中学,学员们和高中生一起舞龙舞狮、敲鼓弹琴。比利时学员康凯世(Thomas Van Cleuvenbergen)被古琴的音色吸引,决定拜师学琴,还提前学起了相关中文术语,方便日后讨教。

9
左:结业典礼上,凯世带来小提琴独奏《梁祝》;右:学员们感受舞龙的乐趣

 

在苏州逛园林时,项目联系了苏州当地的大学生和学员结伴出行。凯世结识了同龄的中国朋友。旅行结束后,他们又见了两次,联系一直没断。

结业口语测试上,他朗诵了李白的《将进酒》。“我现在没法说我已经适应了中国文化,但我想我正走在了解它的路上。”

“除了收获书本上的知识,我更开心的是找到了很多新的兴趣——比如中国历史,比如要去云南旅行。因为这些,我开始自学相关的中文词。”

邹昕听见学生们分享这样具体的收获,感到无比欣慰。“办出一个高水平、有上纽大特色的中文暑期项目,切切实实地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老师和学生获得成长,过去两年,我们念兹在兹的,惟此一念。”

她觉得,一个项目之所以能持续健康乃至成功运营,最重要的就是创造一种“生态”,老师和同学一起,心无旁骛地为教好、学好中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每一届的老师、助教和学生,都在一起搭建这个项目的生态系统。我们是一个后起的项目,未来还需要经历成长蜕变,接受同行评议与学生、家长的检验。我希望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由衷地感觉到,‘我们’是这个项目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创造者。这个项目的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这个项目未来的成功也将是我们每个人的成功。”

这份“生态”不会随着夏天的结束而消散,而是跟随人们的脚步,在不同地方继续生长。

 

学生说

以下分享,来自参与项目的部分学员(按英文姓氏首字母排序)

 

我觉得暑期班最棒的部分之一就是交到了朋友。每个同学性格、行为、背景都不一样,但慢慢地我们开始了解彼此的文化,知道大家日常生活里的小习惯和特点。我还跟助教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周末会约着一起出去玩,我觉得特别开心。

——乔治城大学曹克婕(Jessica Cao)

在暑期班学中文的时候,我发现中文学习不仅仅是日常聊天,更像是在学“学术中文”。刚开始我有点不习惯,总觉得这些词什么时候才能用上。后来我发现,如果想真正融入中国社会,这些知识还是必须掌握的。不然遇到陌生人或者新的话题,你可能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这种学习方式真的很有用。

—— 上海纽约大学陈鑫(Steven Chen)

中文暑期班的节奏和强度跟平常学期很不一样。上这些课的过程中,我慢慢了解了老师,也更清楚自己学习中文的习惯,还学到很多特别的东西,获得了不一样的经历。要不是参加了暑期班,我可能根本没有这些经历,也学不到这么多东西。

——上海纽约大学康凯世(Thomas Van Cleuvenbergen)

我很喜欢跟本地人聊天,但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口音,有时候会有点难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不过这对我们学中文很有帮助,让我了解到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我们在中文课上还学了一点“国语运动”的历史。我觉得每周的活动都挺有意思的,大家一起聊天、玩游戏。有一天我们还打了麻将,我来中国之前没接触过,觉得特别好玩。

—— 麦吉尔大学葛凯琳(Katherine Ffion Gibby)

我们的暑期班很重视打好基础,特别强调发音和语言的准确性。我经常跟老师说,如果我说错了,或者发音不准,就直接纠正我,这样我才能快点进步。我是真的很想提高中文水平。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点不习惯,总觉得自己老犯错,有点尴尬。但学一门新技能就是这样,不能太在意面子。虽然不容易,但我真的觉得这是学中文最有效的方法。

—— 康奈尔大学林明达(Alex Lin)

我觉得我们暑期班的每位老师都特别辛苦,他们每天都待在宿舍楼陪我们复习、练习。尤其是准备演讲比赛的时候,老师们花了很多时间指导我,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帮我备赛。总的来说,老师们什么时候都有空帮我们、回答问题,这让我进步很快。我真的觉得他们帮了我很大忙,也非常感谢他们的付出。

——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园立舟(Anna Lipiec)

我觉得这里的老师都很有耐心,也知道怎么把课教得好。每节课我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还能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我们经常讨论各种话题,比如家庭、父母、投资、健康什么的。大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经验,让课堂变得很有活力。因为我们来自不同国家,家庭背景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这让课堂变得特别丰富有趣。

—— 伦敦国王学院苏明强(Seu Mengkheang)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个项目了,还带了我的妹妹一起来,老师们做得特别用心,整个安排也很棒。我们不仅能学到很多复杂的中文词汇,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项目全程都用中文交流,不能说一句英文,所以我的中文进步很快,说起来也更自信了。我们参加了各种活动,比如唱K、去不同地方旅游,还学了很多传统文化。同时,我也了解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发展,这让我对中国的生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 纽约大学唐一鸣(Elizabeth Tang)

我最喜欢的旅行是去萍乡的武功山。在那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穿着和吃的东西都挺特别的。爬山的时候比较累,大家甚至都没怎么聊天,但下山后就开始跟当地人聊天,聊了很多。我们还去了菜市场,问摊主们什么时候出摊、卖什么,他们都很乐意跟我们讲自己的故事,整个感觉特别热闹、有趣。

—— 上海纽约大学万明辉(Prashil Wankhede)

 

中文演讲比赛结果出炉

7月18日,由上海纽约大学中文语言项目主办的“语通四海:2025年华东地区中⽂暑期项⽬校际演讲⽐赛(Language Connects the World:2025 Eastern China Summer Inter-University Chinese Speech Contest)”在前滩校园举行,CET上海项目、昆⼭杜克⼤学、西安交通利物浦⼤学、南卫理公会⼤学协办。比赛吸引了44名国际学生同台竞技,近百位观众现场观赛,以中文演讲为载体,呈现语言习得与跨文化认知的双重收获。赛事各组评委由各项目派出资深教师担任,保证了比赛的公正性与专业性。

上纽大文理学部主任David G. Atwill以自身中文学习经历勉励学子,直言“这段语言学习的旅程将深刻影响你的人生”。上纽大校长童世骏寄语学生突破“一般对话”,实现更深层次的交流。上纽大暑期中文项目的学生经过数周的沉浸式学习,表现亮眼、载誉而归。

以下为上海纽约大学中文暑期项目学生获奖名单:

 

初级组

一等奖:Raef Galicia(葛临风)维思大学

二等奖:Karim Balkajian(白凯瑞)迪拜美国大学

三等奖:Christine Tang(唐翼飞)康奈尔大学

 

中级组

一等奖:Seu Mengkheang(苏明强)伦敦国王学院 

二等奖:Prashil Wankhede(万明辉)上海纽约大学

              Trisha Puxsupachat(林秋莎)上海纽约大学

              Zachary Phelps(张泽凯)上海纽约大学

 

中高级组

一等奖:Kairis Wong(黄颂恩)纽约大学

              Steven Chen(陈鑫) 上海纽约大学

二等奖:Amelia Tuttle(唐诗涵)上海纽约大学

              Jessica Cao(曹克婕)乔治城大学

              Renny Huang(黄瑞翎)宾夕法尼亚大学

三等奖:Carl Zhou(周天)纽约大学

              Dalilah Valadez(黄美玲)纽约大学

优胜奖:Anna Lipiec(立舟)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园

 

高级组

一等奖:Olivia Sheng(盛予恬)纽约大学

二等奖:Jania Jones(钟燕妮)纽约大学

              Atticus Basso-Schricker(俞星宇)纽约大学

三等奖:Elizabeth Tang(唐一鸣)纽约大学

优胜奖:Katherine Ffion Gibby(葛凯琳)麦吉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