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本科生即将毕业。在迎来这历史性时刻之际,
聚焦
2017届首届毕业生发起成立了“2013基金”助学大一新生, 也希望这能成为上海纽约大学每届毕业班的传统。毕业班学子为学弟学妹送一份礼物虽说是传统, … - 知名广告策划人、纽约阳狮集团创意总监Dan Cohen于4月19日、20日两天,为上纽大学生带来了两场工作坊,探讨广告业的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在一个注意力只有短短1.7秒的世界里,怎样有效地平衡广告创意、数据与科技因素。
- Francisco Drohojowski,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上海纽约大学金融学访问教授。1978年,他首次到访中国,追寻外交官父亲——前波兰大使Jan Drohojowski的足迹。他的父亲也是首批公开支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外交官。Francisco Drohojowski教授,与《汇报》分享了他的父亲与中国的渊源。
- 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脑与认知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 的成立,体现了创新形式的研究合作,将在揭示大脑奥秘的全球竞赛中扮演一个特殊的角色。
3月初,亚裔美国口语诗艺术家Regie Cabico来到上海纽约大学,用他独具特色的“撞击诗”(slam poetry)朗诵,拉开本学期读书会的序幕,并在工作坊中传授诗歌写作的经验。点击视频,欣赏Regie朗诵为上纽大创作的诗,领略他的诗歌激情和表演才华。
学外语的人都知道,掌握一门语言需要大量的练习。而课堂之外练习语言,了解本地文化与观点却并不那么容易。上海纽约大学新开设的“夏季中文沉浸式学习”项目,让国际学生有机会在紧密的、沉浸式的环境中提高中文水平,同时获得学分。上海纽约大学、纽约大学、纽约大学阿布扎比的学生,以及海外学校的访问学生,只要学习了至少一年的中文,都可报名参加该项目。九个星期的时间里,通过上课,参加文化活动,以及浸入式的生活学习,同学们的中文水平将迅速提升。
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在各领域取得不俗成绩,他们的才华也获得了外界的认可。就让我们来听听以下4位同学的故事,他们分别在语言、领导力、商业以及创新领域,初露锋芒。
从2013年迎来首届新生开始,上海纽约大学的师生、员工,还有关注学校发展的公众,就知道这所学校将是与众不同的——这是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融合全球资源与视野的一次大胆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尝试。
- 随着人们对新数据集及数据分析技能的需求不断增长,上海纽约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力图成为中国顶尖数据科学教育与研究机构之一,研究并开启中国信息的相关数据平台。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部主任、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任Keith Ross教授说,“中心全力支持教师的研究,以及本科的数据科学专业。中心最新建成开放的数据库,供来自全球的研究者使用。”
- 现如今,创造力在教育上发挥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全世界范围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上海纽约大学创造力与创新项目(PCI)主任Adam Brandenburger教授说,“尤为突出的是,一些原以为不会有变动的结构,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这样的大背景下,只学习一套静止不变的假设、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 Todd Meyers,上海纽约大学人类学副教授。他发表过全球健康议题的诸多著作,是上海纽约大学新成立的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医学与卫生社会人文研究中心的创建主任。采访中,他谈论了正在进行的研究,对新成立中心的愿景,以及上海纽约大学如何成为开展全球健康人文研究的最佳地点。
- 开学伊始,上海纽约大学新来了一位商业与艺术实践专业的副教授——Eliot Gattegno。作为一名拥有工程、音乐、商业背景的成功的创业家,Gattegno将“以人为本的设计”带给了上海纽约大学的创新力中心,他将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科技和商业如何改善人类的生活。
2016年9月25日,Andrew Hamilton正式就任,成为第16任纽约大学校长。自任命起,他就经常到访上海纽约大学。在接受《上海纽约大学滙刊》采访时,Andrew Hamilton谈及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发展重点,展望了上海纽约大学的未来前途。
- 《汇报》带来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李萱的一项研究。李萱在近期的教师午餐系列讲座上,分析并介绍了中国自清末以来父亲角色的转变。以下内容,出自李萱11月17日的讲座。
- 本期《汇报》采访了历史学家、“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PS)指导教师朱倩博士,了解她即将在“一月课程”(J-term)里教授的——“中国市场:现代中国的鸦片、美食、旅游和广告”(“China for Sale”: Drugs, Food, Travel, and Advertising in Modern China)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