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正宗”:上纽大阅读交流会上的文化碰撞

nyu shanghai reads

怎样才算正宗?

当这个问题被抛出时,它就成了今年上纽大暑期阅读交流项目的一道“开胃菜”。

上海纽约大学每年都会精选一本书,作为全校师生员工共享的“精神食粮”。大家通过共读与对话,搭建跨文化理解的桥梁。开学季,这本书是所有人的共同话题;整个学年里,讲座、工作坊和文化活动还会持续为这场思想盛宴“加餐”。

2025至2026学年的“主菜”已经上桌: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UCI)陈勇教授的Chop Suey, USA: The 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America(编者注:《杂碎传奇:中华饮食的美国故事》) 。

9月25日,大家齐聚一堂,在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黄嘉莉的主持下,共同品味这道文化大餐,咂摸“正宗”这两个字里,到底藏着多少酸甜苦辣、东西交融。 

ka lee wong
上纽大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黄嘉莉

 

《杂碎传奇》讲述的,是一种曾被视为边缘的异域风味,最终挤进美国主流餐桌的故事。

书中主角“杂碎”,就像文化融合的“招牌菜”——将中餐底蕴与美国口味调和,人们普遍认为,它“诞生”于美国。陈勇教授以这类菜品的兴起为线索,为我们揭示了背后更深刻的滋味:早期华人移民如何在种族歧视、社会排斥和经济负担等多重压力下,凭借厨房里的智慧与创新,“炒”出一条独特的生存之路。

“这个话题揭示了文化碰撞中的一个普遍规律,”黄教授说,“人们往往通过食物,在归属感与差异性之间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我们选择这个主题,是希望展现移民文化的多样性,这与我们许多同学的经历密切相关。这本书借由美式中餐的故事,讲述了文化如何在交流与合作中彼此适应、共同创造,而这本身也是上纽大精神的写照。”

ka lee wong

 

上纽大暑期阅读交流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学术事务部学术资源中心主任金桐希望,本学年的推荐书目能促进师生间有意义的交流,带来新的启发。“《杂碎传奇》告诉我们,食物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连接文化、历史与身份的强大纽带。”

正因如此,书中那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美式“杂碎”究竟算不算“正宗”的中餐?——自然成了现场师生共同探讨的谜题。

“关键不在于它是否‘正宗’,而是谁掌握了定义‘正宗’的话语权,”黄教授解释道,“‘杂碎’的旅程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文化叙事:它从华人移民的谋生手段,升华为代表整个群体韧性与创造力的文化符号。”

对此,来自纽约、主修金融学(商学与金融)的2026届学生Joshua Wong感触很深。

他观察到,几十年间,美国社会对中餐的态度看似改善了,但旧有的刻板印象却并未真正消散。 “比如,人们习惯称唐人街的餐馆为‘便宜吃食’,不知不觉地将中餐与廉价划上等号,带着阶层的潜台词,”他举例说,“这背后其实很复杂,许多早期移民确实靠开餐馆谋生,但这种说法让人觉得不公,遮蔽了其背后的文化深度和一代代人的真实付出。”

上纽大2026届学生Benjamin Cheung在纽约长大,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亚裔美籍学生。他坦言,这次活动让他看到食物如何折射出代际变迁。

“老一辈靠外卖餐饮养家糊口,托举后代能去追求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中餐也在不断‘升级’,从早年的粤式风味,到如今涌现出各式新派菜系,甚至出现了‘鼎泰丰’这样的国际品牌。这既是中餐的发展,也是我们社群的变迁。”

学生们认同,这种不断演变的过程,也让“正宗”不再是铁打的标签,而是一个活的概念。

chop suey book

 

上纽大2026届学生Mattis Nurit主修世界史(全球中国学)与世界史(社会科学)。他此次前来,正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陈勇教授从华人移民的视角,对“正宗”概念的重塑。

“‘正宗’没有唯一答案,它完全取决于观察视角,”他说,“食物并非静止的标本,它是一个活物,会随着记忆中的味道和本地的风土,不断演变、生长。”

Nurit还提到,中国同学的分享,让他对“正宗”的理解变得立体。“食物的体验是高度个人化和地域化的,对有些人来说是家的味道,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上纽大2026届学生张誉宸主修世界史(综合人文),是一位上海姑娘。这次阅读让她对一个“熟悉的陌生词”有了新的认识:“杂碎”在中英文语境中的含义截然不同。在此之前,她从未听说过这道在海外声名赫赫的菜。

“我还特地搜了一下,它在中文里就被译为‘杂碎’,这词在我印象中还挺口语的。没想到它曾是美式中餐里的‘头号招牌’。”

在纽约交流期间,张誉宸曾住在曼哈顿唐人街附近,却从未在那里的菜单上见过“杂碎”。“为了生存,餐馆老板们不断调整菜品来迎合当地口味。中餐慢慢在海外形成自己独特的脉络,这个过程颇为有趣。”

在交流中,师生们对不同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黄教授看来,这正是上纽大暑期阅读交流项目希望实现的图景。

“食物是人类最通用的语言之一,”她说,“通过解码‘杂碎’这样的家常菜,学生们逐渐看到,移民在异乡安身立命,是一个不断重塑自己、寻找归属的动态过程。这从来都不只是某个族裔的故事,更是我们共同的人类叙事。”

chop suey book

 

本学期,上纽大暑期阅读交流项目将继续推出系列主题活动,探索食物、文化与身份的关联。活动包括:10月21日,图书馆教学馆员Vanessa Lawrence与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馆员骆凡将带来“Building an NYU Shanghai Recipe Book: How We Cook Home When We’re Away”(编者注:“上纽大食谱计划:身在他乡,如何烹出家的味道”);11月11日,“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PS)博士后指导老师华天韵将带来“Rooting in the Soil: How to Build a Community through Food?”(编者注:“扎根土地:如何通过食物建立社群?”)。这些活动会引导大家思考,食物如何跨越国界、牵动记忆,构筑起我们共同的归属感。

学生们希望将这场对话深耕下去,关注的焦点已从盘中之餐,转向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更广阔的图景。

“我们谈论的不仅是一道菜,”Joshua Wong说,“更是一个群体如何用生存的韧性,把寻常之物,铸就成自己的文化印记。”

菜肴诞生于方寸灶台之间,其意义却远超舌尖之上。它如同一根无形的纽带,跨越山海,串联起各异的历史,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我们,编织进同一个关于文化与认同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