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晚,著名钢琴家孔祥东再次来到上海纽约大学,与副校长雷蒙展开了一场关于音乐与人生的深度对谈。淅沥的秋雨也未能阻挡观众的热情,活动吸引了400余位校内外观众前来聆听,不少观众甚至专程从外地赶来。活动由常务副校长Jeffrey Lehman主持,文理学部主任David Atwill致欢迎辞,表演艺术学本科培养负责人程悦统筹。
“孔祥东与上纽大的缘分始于今年5月,”Atwill在致辞中说道,“他为2025届毕业典礼发表演讲,并获颁上海纽约大学校长荣誉奖章,同时受聘为上纽大名誉教授。今晚,我们特别邀请孔教授再次走进校园,通过对谈的方式,让师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艺术家与他的音乐人生。”
在近两个小时的对谈中,孔祥东回顾了自己与钢琴相伴40余年的心路历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母亲在硬纸板上为他画出“纸键盘”来练习的童年,到七岁那年全家省吃俭用、东拼西凑八百元购得第一台钢琴的记忆,他讲述了音乐如何一步步走进他的生命。
“那台琴原本属于一位老太太,她因为儿子患重病急需用钱才忍痛出售。我们去搬琴那天,老太太哭的和泪人一样,好像送走的不是一台琴,而是自己心爱的人。”孔祥东说。随着年龄渐长,他越来越意识到这台琴的“价值”以及它背后寄托着的人生悲欢。也正是这台钢琴,让他日夜苦练,最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并在1986年代表中国出战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
在莫斯科的赛场上,他与来自近50个国家的130余位选手同台竞技。“虽然那时语言不通,但音乐帮我跨越了国界,我们彼此交流、结下友谊。直到今天,我仍与当年的一些选手保持联系。”孔祥东回忆说,“比赛不仅是展示技巧,更是敞开心扉、结交朋友、感受音乐和人生的共鸣。”
然而,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也有暗影与低谷。2008年起,孔祥东罹患严重抑郁症,几乎与外界隔绝。“那段时间我不想见任何人,也不想演出。手机换了21次号码,就是为了不被找到。连母亲和女儿我都不愿见面,母亲给我送饭,都只能放在门口的凳子上。”他说。那段时间,他唯一的依靠是钢琴——“我常常睡在琴底下,只要睁眼能看到它,心里就会安稳一点。”
数年后,他在即兴创作中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力量。“我开始为朋友现场作曲。渐渐地,音乐成了我与世界重新连接的方式。”后来,他甚至让朋友随机给出四个音符,现场即兴创作。许多人听后潸然泪下。“我终于明白,音乐不仅是艺术,它能疗愈、能唤醒人最深的情感。”
走出抑郁后,孔祥东开始探索音乐与心理疗愈的关系。2024年,他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合作,联合启动为期三年的音乐脑科学音乐疗愈研究项目。
“我们的身体蕴藏着无数奇妙的秘密,”他在谈话尾声时说,“从科学家的角度去研究人类本身,是一段充满惊喜的旅程。我希望更多人能明白——听音乐,不只是欣赏旋律,更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让音乐成为你的朋友,它会带你走向平静与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