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期,共有来自10个国家的166名学生来到上海纽约大学开展海外交流。这是自2023年前滩校园启用以来,国际交流生人数最多的一届。
其中,有12名学生来自杜克大学、里德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霍夫斯特拉大学和斯沃斯莫尔学院等非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高校,创下了创校以来非纽大全球体系学生交流人数的新高。

右:国际交流生Lauren Donnelly和Mia Liang领取迎新礼包
在交流生欢迎会上,上纽大学术事务副教务长John Robertson对同学们说:“希望大家勇敢地走出校园,去感受不同的文化和新鲜事物。这里永远是你们的避风港,让你们可以安心调整自己,再带着勇气出发,拥抱新的挑战。”
上纽大学生事务部国际交流生项目主管殷茗鼓励同学们主动利用学校和中国的各种资源与机会。“多与其他交流生联系,积极融入上纽大这个充满活力的大家庭。要想真正收获满满,就得勇于尝试、不断融入校园生活。”

右:DellaRose Wen Ye Whalen到达宿舍楼,迎来热情问候
迎新期间,上纽大学生们尽自己所能,为交流生提供帮助,从机场接机到搬入宿舍,全程陪伴并提供贴心指引。
为期数日的迎新活动,让交流生们熟悉校园资源、了解在中国的日常生活。通过城市观光、周边游、实践工作坊等活动,交流生们走出校园、探索上海,近距离体验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麒麟汇”迎新周中,来自上海的大四学生叶芊莺是迎新大使(OA)团队的一员。她也希望为初来上海的国际交流生提供支持,因此选择成为交流生迎新大使(SAOA)。“我曾去纽约大学布宜诺斯艾利斯海外学习中心交流,那段经历非常美好。我也希望把同样的体验带给来上海交换的同学们。”
从超市购物到常用手机应用,这些生活细节对初到中国的交流生来说,往往充满挑战,需要迎新大使的悉心指导。叶芊莺说:“来上海交换和在上海上大学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交流生希望在一个学期里尽可能多地探索上海,甚至了解整个中国,但时间真的很有限。”

她和其他迎新大使一起,带交流生游览了上海的必看景点。城市漫步、打卡静安寺等地,成为此行的一大亮点。大家还走进朱家角古镇,领略江南水乡风光,品尝地道的特色美食。
本学期,上纽大国际交流生项目将继续组织多场上海及周边的实地活动,帮助交流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
对许多交流生来说,到上海学习,意味着一次探索中国的机会。纽约大学全球通识教育专业大三学生Karl Sinkula表示,他计划到重庆和华南地区看看。“我特别想坐着高铁去别的城市转转,不能只待在上海。中国在高铁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以及这背后涉及的经济学内容,都让我很感兴趣。”
也有交流生希望借此机会,尽情品尝中国的多样美食。纽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大四学生Angelina Grontas已经开始在上海寻找地道的街头小吃。“有一次我去早点摊买了个鸡蛋葱油饼。因为不会中文,点餐的时候有点折腾,但最后还是顺利搞定了。慢慢地,每次点餐都比上一次更轻松。”
“在这里,你确实得走出舒适区,直面各种挑战。”她补充道。虽然语言不通,但她正在尝试使用翻译软件来应对难题。“一个人适应完全陌生的环境,会让你变得更独立。这真是一段宝贵的经历。”

谈到语言,许多交流生选择来上海,正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中文环境。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主修国际事务与汉语言文学的Rachael Ferguson,计划参加“朋辈语言导师”项目——这是由上纽大国际交流项目发起的的重要语言文化交流项目,所有在上海学习的本科学生均可参与其中。“我希望能遇到热心的小伙伴,课外也能多陪我聊天、一起练习。”
里德学院环境化学专业大三学生Braam Bowen-Karlyn说,他选择来到上纽大,就是希望在沉浸式环境中提升中文水平。这也是他第一次与他人合住宿舍,让他充满期待。“光想想就觉得很有趣,这可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