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建,协同共进: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会议

loud

11月15日,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下称“重点实验室”)2024-25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上海纽约大学召开。来自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委员会专家听取了实验室年度工作汇报,并围绕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出席会议的学术委员会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前院长陈小勇、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夏建阳、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陈雪初、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曹广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刁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达良俊。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吴蓓、副校长丁树哲、科研副教务长钱安琪,重点实验室联合创始主任关成贺、李颖等参加会议。

重点实验室联合创始主任李颖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汇报了 2024-25 年度的整体工作进展。实验室于2024年5月顺利通过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验收,标志着实验室在科学研究、组织管理以及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迈上新台阶。

LOUD

自成立以来,重点实验室始终以“科学驱动城市创新”为使命,致力于打造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平台,围绕数字化、低碳化背景下的未来城市设计范式开展探索,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过去一年中,实验室围绕三大研究方向持续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创新,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发表于Scientific Data (Nature Portfolio)、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ities等国际知名期刊的重要成果。研究主题涵盖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碳排放模拟、城市生态系统韧性评估,以及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会上,重点实验室成员——上海纽约大学助理教授王肇南、黄康宁、戎航分别围绕“数字城市时空分析与可持续规划设计”“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城市发展与模拟”“城市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敏感城市蓝绿基础设施中的应用”作了专题汇报。同时,重点实验室成员周意淳介绍了实验室在博士后培养方面的工作进展。

LOUD

联合创始主任关成贺介绍了实验室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重点实验室将围绕三大方向进一步拓展研究版图:城市气候公园与社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及机器人城市化。其中,实验室计划重点探索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如何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构建关键的中介层,尤其是在机器人技术与轻量化城市化(Lightweight Urbanization)的背景下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实验室将依托其国际合作网络,深化对轻量化城市化路径的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模块化材料、可获取的数据体系、灵活的治理模式和可扩展的基础设施,为未来城市提供低成本、低碳、高适应性的建设方案,以支持可持续且包容性的城市发展。

在此基础上,实验室还将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其作为科技创新枢纽的影响力,并进一步依托上海纽约大学的国际化环境,推动人才培养、跨学科合作与全球伙伴关系的发展。

教务长吴蓓表示,重点实验室是上海纽约大学的一张亮丽的学术名片,学校将继续全力支持其建设。“我们将为实验室营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将其打造为引领学校科研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成为服务上海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

在讨论环节中,委员会专家对实验室在规模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突破、社会服务和公共影响力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未来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专家们期待实验室继续开展前瞻性研究,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加强成果转化,与城市发展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进一步扩大实验室的科研与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