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被问及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Rima Mehta觉得,是那份能够从容适应跨文化、国际化环境的能力。
2017年,她从上海纽约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先后在餐饮与零售行业积累经验。而无论身处哪个领域,她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守与关注,始终如一。
来自美国西雅图的她,如今暂居旧金山湾区,已加入美国高档连锁百货店诺德斯特龙(Nordstrom),担任环境可持续发展高级经理一职。
在一次次的实践与探索中,Mehta 逐渐走出一条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职业道路。
为什么选择上纽大?
我原本打算申请纽约大学,填申请表时有个选项问“是否愿意申请上海纽约大学”——都是纽约大学全球体系中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校园,我心想,不妨试一试,就勾选了。没想到这成为我拿到的第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
上纽大会举办面向国际生的“录取学生周”活动(Admitted Student Weekend),我参加了纽约场,体验非常棒。我见到了其他同学,与他们相处下来,更坚定了我要来上纽大读书的心。大家真的都太好、太优秀了,如果错过和他们一起学习的机会,我将来一定会后悔。
迎新活动上,我收获了友谊,也为同学们的才华与视野深深折服,真的很想融入其中,和大家共同成长。

哪门课,或哪位教授,对你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选修过纽约大学荣誉校长John Sexton教授的课,受益匪浅。那门课关于宗教与宪法,在学校里非常火。对我而言,这门课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一种思维方式:如何剥离个人偏好,去审视一个论点真正的分量与价值;同时也让我懂得,在每一次讨论中,都努力保持一份清醒,警惕偏见的悄然潜入。我的辩论水平因此上了一个台阶,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任何人进行有效对话。

到异国他乡求学,你收获了什么?
我深深体会到“融入”的价值——就像变色龙一样,去全新的地方,创造连接,拥抱惊喜。
当你尝试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无数机遇便会随之而来:挚友、工作、爱好都可能不期而遇。
这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太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一直坚信,语言是连接心灵的钥匙。掌握当地语言,我不仅能交到朋友,更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共鸣。

你在诺德斯特龙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我负责领导环境可持续发展团队,涵盖气候、废弃物、水资源和“自然”这几个领域。
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跨部门协作。我们部门是公司环境专业知识的核心,也扮演着内部顾问的角色,制定公司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管理)战略,设定长远目标,然后协同所有相关团队,确保战略落地。
气候方面,我们制定一个到2030年的科学减排目标,然后与运输部门合作,明确他们在设施运营上需要做哪些改进。比如,如何让我们的设施实现去碳化,如何使用更清洁高效的能源。同时,也有面向顾客的举措。我们会思考门店还能提供哪些服务,使之既能提升顾客体验,又更加可持续。拿美妆包装来说,很多顾客向我们反映,这些包装无法回收,扔掉污染环境。于是我们就推出了一个门店回收计划,在门店回收包装。我的日常工作大概就是这样。
你是怎么对可持续发展产生兴趣的?
我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上海遭遇了极端天气和严重污染,不仅出现了破纪录的高温和严寒,污染程度也前所未有。这些极端状况不仅威胁人类健康、干扰日常生活,更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脆弱不堪。正是这些切身体验,让我萌生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类福祉的愿望。
我亲眼见证了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目睹了环境剧变带来的冲击。那个学期我深刻认识到:进入21世纪后,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审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能谈谈你毕业后的职业轨迹吗?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星巴克,所在的部门叫做“全球社会影响与公共政策”。当时星巴克已是行业巨擘,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影响团队却规模很小,只有三个人。正是这样的配置让我有机会参与很多不同的项目,包括设计可持续性包装,确保咖啡、可可等原材料的采购符合人道主义与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制定公共政策。
后来,飓风“玛丽亚”重创波多黎各,我们成功争取到专项拨款,和美国农业部合作,推动了一项资助计划,帮助岛上重新种植本土咖啡树。那时我才23岁,很庆幸身边有一群充满热情的同事,他们给了我很多机会,让我尝试各种各样的项目。我甚至还参与修订了公司的全球人权政策,那段经历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很庆幸初入职场就能在这样一个提供广阔实践平台的机构工作。
此后,我加入了名为“布洛德尔保护区(Bloedel Reserve)”的非营利组织,那里是一片森林与植物园保护区,我在其中负责与园艺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项目。随后,我前往瑞士巴塞尔大学攻读研究生,主修可持续发展。
你对十年后的自己有什么期待?
我希望那时我仍能深耕可持续发展领域,因为这是我真正热爱的事业。在我看来,私营企业排放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必须肩负起重要责任,应对这些问题。这也是我当初选择进入私营企业的原因,我相信这里能够让我真正有所作为。
展望未来,我也希望能尝试新的行业。我喜欢不断探索,如果现在专注于服装和零售,那么十年后我希望能走进另一个领域,体验其中的不同与可能。
你对学弟学妹们(或从前的自己)有什么建议?
我在20岁出头时生过一场重病,至今仍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病的困扰。这场病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那段日子里,我感到无比沮丧,失去了自信,总觉得自己远远落后于同龄人。
我想对所有人说,特别是对正在逆境中挣扎、或因各种阻碍举步维艰的年轻人说:没关系,你并没有落后。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不尽相同,人生也从来不是线性的,所以不要紧。学会与困境共处,顺应生命的节奏,坦然做最真实的自己,该属于你的机遇终会与你不期而遇。
此外,不必给自己太大压力。好好享受大学时光,这是人生中特别而珍贵的阶段。在这个受保护的象牙塔里,你能与同窗切磋,向师长请教,在上海这座魔都探索无限可能。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温在上纽与挚友共度的时光,哪怕只有一小时,我也甘愿付出代价。所以请珍惜当下吧!你们未来有大把时间操心工作和前途,而此刻的青春体验独一无二,永远无法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