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Savannah Billman(毕雯珊),2019年从上海纽约大学世界史(全球中国学)专业毕业后,赴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继续深造。如今,她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担任高级数字传播助理,同时自主运营着一个发布中国就业信息的平台。一路走来,她与中国的缘分依然在继续。
上海:以都市为课堂
回顾四年大学时光,Savannah说,自己在上纽度过了极为宝贵的人生阶段。学校规模不大,意味着机会更多。她几乎总是活跃在各种校园活动中,从学术社团到文化活动。“我可能太活跃了,”她笑着说,“总觉得随时都能知道学校里发生了什么。”
她最怀念的还是在上海生活的日子。在她看来,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本身就是巨大的课堂。每天穿梭其中,她都能感受到中西文化交织的力量。“上海真的是世界上最棒的城市,一个真正的‘大熔炉’。在这里,你能亲身观察到中国如何与世界互动,世界又如何回应中国。”这种日常体验让她第一次意识到,美中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外交层面的抽象概念,而是切切实实影响着个人、机构乃至社会运作的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上纽在中美两种制度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也深深触动了她。既要满足美国的学术标准,又要遵守中国的政策规定,这种复杂的平衡让她意识到合作办学背后的艰辛与价值。她由衷地敬佩那些为实现全球教育平台而付出努力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正因为他们的坚持,我们才有机会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中成长。”
成长:从胆怯到自信
Savannah至今仍记得,大一刚到上海时,因为要用中文与陌生人交谈而感到胆怯的模样。但到了大四,她已经能够自信地走上街头,用中文随机采访路人,甚至主动电话联系陌生的研究对象寻求帮助。这种转变连她自己都感到惊讶。
“上纽和这座城市不断把我推到舒适区之外,”她回忆道,“但正是这种环境,逼迫你在一次次挑战中成长。”
燕京学堂:深入理解中国

毕业后,Savannah获得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奖学金,攻读“法律与社会”方向的研究生学位。她说,燕京学堂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机会。在那里,她不仅能接触到世界各地对中国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还能真正融入北大的学术社区。
虽然新冠疫情打断了她在北京的学习计划,她只在校园度过一个学期,其余课程不得不远程完成,但这段经历依然让她受益匪浅。她坦言,未来如果有机会,她一定愿意再次回到中国工作。
职业选择:搭建中美交流的桥梁

回到美国后,Savannah于2023年初加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担任数字传播助理。她的工作包括内容创作与公共形象维护,需要随时关注美中政策动态与舆论环境,并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易懂的内容,帮助公众理解和建立联系。
“这份工作充满挑战,但同样令人兴奋。更幸运的是,我有一支非常支持我的团队,他们不断鼓励我,让我感到自己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
除了本职工作,Savannah还创办了Career China Newsletter(编者译:《中国职业通讯》),一份免费的网络月刊,专门分享在中国的就业机会,服务对象是拥有中国经验或对中国怀有热情的人群。从第一次由美国国务院资助的访华之旅,到在上纽的学习,再到燕京学堂的奖学金,她始终受益于美中交流。“我想要把这种缘分传递下去,”她说,“希望帮助不同阶段的职业人士找到在中国发展的机会,同时建立一个跨学科、跨国界的社群,培养下一代全球中国问题专家。”
寄语:珍惜在中国的时光
谈及对在校生的建议,Savannah分享道,一定要充分利用在上海的时光。上纽为学生提供了完善的支持体系,而上海作为一座全球化大都市,更是学习和探索的绝佳环境。”
她鼓励在校生积极走出校园,与中国朋友建立联系,深入探索这座城市,并尽可能多地进行第一手学习。“不要把这些资源视为理所当然。”她说,“能在中国生活,亲自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这是无价的。这种经历是极少数人才会拥有的,而在今天的世界,更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