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纽大到谷歌:2021届校友Zane Fadul的探索与坚持

来自美国新泽西州利堡的Zane Fadul,2021年毕业于上海纽约大学,本科主修计算机科学,辅修中文和交互媒体艺术。

在校期间,他发起并创办了计算机科学社团Splice,为不同水平的同学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在其中磨炼了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怀着对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和游戏设计的热情,Fadul一路坚持探索与积累,最终走进了心仪已久的谷歌。如今,他在谷歌北卡罗来纳州园区工作,担任reCAPTCHA团队的软件工程师。这个团队主要负责的,是区分真人用户和自动化程序的安全机制。

回望四年的大学时光,他坦言:无论是社团管理的经验,还是专业学习的积淀,都成为他面对职业和人生选择时的底气。


毕业一年后再踏上求职旅程,体验如何?

毕业后的那一年,我几乎都待在家里,整个人状态不太好。等到再去申请软件工程师的岗位时,已经错过了“应届生”的身份优势。那时候我甚至想:“只要有公司愿意要我,让我做什么都行!”

那时候我对象在北卡罗来纳州读研,我经常去陪她。正好那段时间,我拿到了一份在UKG远程实习的机会(这是一家做人力资源、薪资、劳动力管理和文化解决方案的公司)。刚开始实习没多久,我就收到了谷歌的面试通知。

其实,简历是我前一年10月投的,面试安排在第二年1月中旬。面试前,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把计算机基础知识重新复习了一遍。偏偏那段时间又感染了新冠,只能一边休养、一边硬着头皮翻大学教材。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顺利拿到了offer。

(Left) Zane with his NYU Shanghai Chinese teachers Song Laoshi, Lian Laoshi, and Zhou Laoshi (Right) On a visit to the  Mountain View Google Campus
左:Fadul(右二)和中文老师宋颖(左一)、连佳妮(左二),以及周萌合影
右:Fadul参观谷歌山景城园区

 

你是如何准备面试的?

那段时间,我也有同学在找工作,大家互相帮忙,组织模拟面试。其中有些是我在Splice社团里认识的,有些是参加数据建模大赛“Hack The Pearl”(Splice也是主办方之一)时结识的,还有一些就是同专业的伙伴。我们会轮流当“面试官”,让每个人都有实战机会,也能得到反馈。其实这样高强度的准备,不是我这人的风格,但当时我是真的很需要这份工作。

(Left)  Zane led the planning of NYU Shanghai’s first-ever data modeling competition “Hack The Pearl,” which hosted over 50 participants in April, 2019. (Right) With winners of the “Most Exciting Data Analysis” award: Yuan Zhuochen ’22, Huang Yichen ’22, Luo Yiyang ’22, and Professor Enric Junqué de Fortuny.
左:Fadul领导策划了上纽大首届数据建模大赛“Hack The Pearl”,该竞赛于2019年4月举办,吸引了超50名参赛者
右:Fadul(左)和“最佳数据分析奖”获得者及颁奖嘉宾合影(从左到右:2022届校友袁卓辰、黄奕晨、罗一阳,以及Enric Junqué de Fortuny教授)

 

模拟面试到底有多重要?

每次有同专业的朋友来问我怎么拿到理想的offer,我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定要多做模拟面试!”而且要双向的——主动去面别人,也要让别人来面你。只有真正站在面试官的角度,你才会明白他们到底在意什么;而在互相点评的过程中,不仅能练习回答,还能看清常见的错误。久而久之,这些经验就会慢慢变成本能,让你在真正的面试里少走不少弯路。

记得面试时,面试官问我:“写代码的时候犯过什么错误?你是怎么解决的?”

一开始我还拼命想找个“高大上”的案例,后来索性坦诚地说:“有一次我犯了个特别低级的拼写错误,把整个东西都搞砸了。最后我一想,既然命名都不对,就干脆全都重新命名,结果问题一下就解决了。”面试官听完后说:“谁没遇到过这种事呢。”没想到,我真实的分享,居然能在面试中引发共鸣,那一刻,我心里是放松的。

(Left) Zane showing his father and (right) friend Nia Thomas ’21 around Google’s NYC Headquarters
左:Fadul和他的父亲
右:Fadul和他的朋友、上纽大2021届校友Nia Thomas在谷歌纽约总部

 

在谷歌reCAPTCHA团队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当时负责的工作跟人机识别按钮(就是那个 “I’m not a robot”)有关。团队里聚集了很多背景各异、很酷的同龄人。

我们团队里每个人的工作内容都不一样。我参与过reCAPTCHA引擎的相关项目,觉得特别有意思。它是谷歌旗下的一个现代化防漫游和防欺诈平台,能帮助组织抵御复杂的网络威胁,同时也让用户的使用体验保持顺畅无阻。

我们非常重视隐私保护,数据的使用有严格规范:必须先经过充分聚合才能保证匿名性,同时还有明确的数据保留标准。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还有一批很厉害的同事专门研究如何用它来打击网络暴力,这部分工作让我觉得特别有趣。

去年我还升职了。严格来说,我的头衔还是软件工程师,但我们内部有等级划分——我现在是L4,算是初级。不过到这个级别,基本就代表你已经能独立完成工作,不再需要别人手把手带了。

(Left) Zane performing in the 2018 Reality Show.  (Right) Zane (second from the right) and Class of 2021 friends stage a graduation cap toss at NYU Shanghai’s previous campus on Century Avenue.
左:2018年,Fadul在Reality Show(真人秀音乐剧)上表演
右:2021年,在世纪大道校园,Fadul(右二)和同学们将毕业帽抛向空中,庆祝毕业

 

在上纽大的这段经历,对你今天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多去尝试不同的课程吧!比如你对交互媒体艺术感兴趣,那就去选修看看。现在回头看,当年那些计算机课真是帮了我大忙了。我到现在都还对游戏开发充满热情,业余时间也一直在做相关的事情。我觉得,你学的每一门课,都会在某个时刻、某种场合悄悄发挥作用,帮你打开新的可能。在谷歌就是这样,大家的背景完全不同,而你掌握的任何知识都有可能在未来派上用场。

我真切地感受到,在上纽大的每段经历都已经融进了我的思维方式和处事习惯——无论是结识新朋友,还是和同伴合作。这些积累让我在工作中更有动力,也让我更加自信。

有过筹办数据建模大赛、管理计算机科学社团的经历,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平地起高楼”:要敢为别人先,也要学会主动去争取、去推动。只要敢想,很多事情真的都能成。关键就是相信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在上纽大,我参加过合唱团;去纽约交流时,又加入了爵士合唱团。音乐一直是我心里埋下的一颗种子。如今,我已经连续第三年担任一个非营利男声合唱团(Triangle Gay Men‘s Chorus)的董事会主席了。

(Left) At Rocky’s Coffee & Ice Cream in North Carolina. (Right) Hosting tabling for the Triangle Gay Men’s Chorus
左:在北卡罗来纳州,Fadul在洛奇冰室门口
右:Fadul和同伴为男声合唱团摆摊宣传

 

说到这些,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受益良多——学会了怎么和团队顺利合作、怎么面对挑战,也慢慢明白并接受“没有什么是完美的”,能坦然面对“万事开头难”。重要的是从经历中学习、调整,然后继续前进。

 

对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你有什么建议吗? 

每个人在不同场合下都会承担不同的角色。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有些场合可以争取锻炼领导力,而有些场合只做积极的参与者就好。也就是说,在一两个你擅长的领域发挥领导作用,同时在其他地方积极贡献力量,把才华用在刀刃上,比“样样抓一点”要高效得多。这样你既从容,也能完成更多事情。

当然,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视。尽力而为就好,就像我说的“万事开头难”,第一次没做好也不必气馁。你不可能样样精通,也不必事事都做到最好,谁说只有这样才算成功呢?去做那些让你真正开心的事,保持好奇心和学习习惯,与人为善,这就足够了。